“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今年我提交的三件提案,两件都与养老相关,就是希望每位老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政协委员要多接地气,深入基层,了解百姓实际需求,提出务实建议。”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曹阿民看来,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失智失能老人最需要专业康养机构进行托底性支撑。同时,为了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需要探索满足乡村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

作为科技领域委员,谈及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曹阿民认为,科技基础研究应围绕产业导向或需求来展开,不能仅凭论文作为单一评价指标。企业也应转变“等着伸手要研究成果”的观念,加快基础研究建设布局,提升科技研发实力。

“科创板应让股民有获得感,稳步提升股市整体收益。运用长远的眼光来保护投资者,就是保护资金的来源,更是为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曹阿民强调,建议对科创板企业的科创属性进行持续性考核

谈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失智失能老人养老照护

《国际金融报》:曹院长,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两会建言,您向大会提交了哪些内容?

曹阿民:今年提交三件提案,两件都和养老相关。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多接地气,深入基层,了解百姓实际需求,提出务实建议。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这两件提案,就是希望:每位老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国际金融报》:人口加速老龄化,我国养老面临严峻挑战。您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

曹阿民:我国人口正在老龄化,并同时发生老龄人群快速迈入高龄化,对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带来新挑战。

“一人失智失能,全家焦虑不安”。这两年,我跑了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郊区及江苏农村地区。经过充分调研,我深深感到,失智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缺口和短板。

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失智失能老人最需要专业康养机构进行托底性支撑。现阶段能提供的专业养老床位远赶不上快速增长的需求。

目前条件较好的商业性康养服务机构收费高,只能满足小众需求,绝大部分城镇老年人仅靠退休金经济上无法承受。从外城、外地投靠子女的城市非户籍常住失能及失智失能老年人,在享受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方面由于现有户籍制度还存在政策性瓶颈。

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乡村地区活力下降,地方财力不足,即使是我国东部省市大多数地区,养老为老服务也还在空白或起步低水平阶段,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亟须全社会的关注。

对此,我的建议是:

加大对失智失能老人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研究逐步将失智失能老人纳入普惠性、专业化养老照护机构的可行性;考虑增设相关制度,方便独生子女在年迈父母突发疾病时请假陪同就医和照护;推进投靠子女的城市非户籍常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创新等。

同时,进一步考虑失智失能老人的实际居家上门照护需求,在公共财力有余力地区,有计划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补贴,让老人和家庭有更多的获得感;加强养老照护人员的体系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等。

谈农村养老:

加快新模式的政策联动创新

《国际金融报》:相较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水平、设备、资源皆更加短缺。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可以探索哪些好办法、好模式,去逐渐解决这个困境?

曹阿民: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郊和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正在加速,多数乡村老年人与子女长期聚少离多,留守老年人已占农村地区人口相当比例。

目前,乡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一般集中于行政镇,主要服务对象是镇周边的五保老人,由于乡村传统习俗老人不愿离家去乡镇养老院,子女也不愿意年迈的父母进养老院。

为了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需要探索满足乡村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情况下专业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

上海市松江区2016年开始探索兴办“幸福老人村”农村养老模式。上海松江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又称“幸福老人村”,是上海市首家社会力量参与,借助农村公益养老项目运行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自2016年2月开办以来,“幸福老人村”成功建设成一个提供专业照料、辐射周边社区、满足养老需求的一体式养老服务阵地;一个开发乡村旅游、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一站式乡村文旅中心;一个缓解农村就业、链接慈善公益、弘扬志愿精神的一门式爱心奉献平台。

“幸福老人村”项目,开创了适合上海乡村地区养老的新模式,也为国内农村养老开创了新的方向。尤其在养老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幸福老人村”模式具有政府投资小、适合老人观念、解决农村就业等显著优势。

《国际金融报》:该模式有无操作难点?有何应对措施?

曹阿民:“幸福老人村”作为适合我国城市远郊和乡村的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在复制推广中面临一些政策性操作困难:

一是农村闲置宅基地、房屋没有房产证,无法办理养老照护机构经营注册,同样影响到环评、食品卫生安全许可。

二是农村现有闲置房屋的建筑物安全性依现时的安全评估标准,可能难以达到要求。

三是“长者照护之家”类养老照护机构有政策性设置床位上限限制,单一机构难以规模化经营,经济上维持长期可持续困难。

四是农村地区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有限,即使在现有的政府运营补贴情况下,从事公益的养老机构发起人的初期经济投入没有退出机制,影响“幸福老人村”模式的复制推广。

对此,建议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围绕“幸福老人村”模式,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快政策联动创新,解决复制推广瓶颈;加大都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谈科技产业:

基础研究应围绕产业需求展开

《国际金融报》: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提,加大研发投入是重要的根基保障,或许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独有的竞争力。作为科技领域的委员,您有何评价?

曹阿民:培育科技产业集群,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产业集群,单家企业难以支撑,更加无法抵御产业及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带来的风险。同时,面对全球化竞争局面,组织起产业集群,有利于增进我国不同产业及产品之间的交互力度,加快我国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研发及升级,进而全方位提高我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科技基础研究。但我对基础研究有一件比较担心的事情,如若基础研究的建设目的,仅仅是为了基础研究本身的话,那就是两张皮了,对产业推进的贡献度不会太大。

个人认为,基础研究应围绕产业导向或需求来展开。当然,缺少产业需求或导向,这样无方向的技术研究也可能会出成果,但成功率相对低一些,或者效能还有提升的空间。考虑到基础研究周期较长,研究方向或还会面临滞后性等问题,整体投入成本较高,难成体系亦会制约突破的可能性。

例如,上海的主流产业有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部分产业考虑到核心技术限制等问题,发展难度较大。虽然里面的难题可以做分解,进一步化解为光学、机械、电子等学科问题,但别人已经捷足先登、先行研发出来的东西,或者已经攻克的难题,或再定义为基础研究略显不妥。甚至如果我们依然把它当成基础研究去推进的话,发出优质论文的可能性也会打折扣。

基础研究不能单一凭借论文来评价,这样可能既做不了好的基础研究,也服务不了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应围绕产业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传统观点认为,与其做技术研究,不如做好应用转化。纵观全球的优秀企业,可以发现,好企业自己也是做技术研究的,且为10年、20年后的产品未雨绸缪,提前为获得知识产权而努力。投了很多钱做研究,却少为外人道也。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是有方向的,也是指向产业环节和根基的。

企业认为,大学把成果研究好了给我,我去加工就能卖钱,这种认知观念需要转变。未来研究大概率还是由企业发端,先有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的预测,再围绕发展、布局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企业自己解决不了的,需要学校来参与。

长三角示范区建设,走出不一样的道路,我们的先进企业应有相当比例的人员从事前瞻性技术研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增强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谈技术评价:

风物长宜放眼量

《国际金融报》:可以具体说一说对科学技术评价现状的看法吗?

曹阿民:发展核心技术,或者说卡脖子的技术,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部分核心技术研发,跟着应急的指挥棒走,今天不卡就停止研发,哪天卡了又要投入重兵解决,反反复复,项目队伍也跟着散了,多少年之后又需要从一个相当低的起点开始。

建议还是应眼光长远一些,按照国家利益做好长期布局,理顺激励机制,诉诸自力更生、自强奋进。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但应尽力减少市场化的评价。

我们现在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的激励不够强烈。有很多企业税交了很多,但研发的钱并不多。我的建议是,研发加计扣除,可否控制扩大到企业的总纳税层面。纳了很多税,愿意做研发,初期研发需要投很多钱,原来的基数很低。如若以企业的名义,比如科技类企业总的纳税人,或许能够加计扣除的量就比较大,依靠减税力度便可进行许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如果能够以某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推出一些改革措施之后,把这一类企业的加计扣除扩充到总税收为基础,可能会引导许多企业自愿转型。

谈科创板:

建议对企业科创属性持续性考核

《国际金融报》:上交所的科创板,对上市企业的科创属性要求较高。自运行一年以来,科创板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们资本市场的改革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下一步科创板是否还有完善的空间?

曹阿民: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关注。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拟申报创业板的企业转过去的,“科创成色”可能还需要继续加码。

未来企业的发展,依靠国家项目来推进科研,这条路难度较高,考虑到项目数量有限,难以涵盖所有的前沿技术问题,且项目带有计划属性,需要提前申报,可能在即时解决企业难题方面,依然有心无力。

一旦有了市场需求,研发一定是快速跟上,人才资源要很快汇聚起来。依靠做项目推动研发的模式,长期是堪忧的,只能靠国家战略性的长期布局,才有意义。

对于科创板发展,从科技的角度,我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是上市企业门类有待扩充。现有企业主要来自通讯、信息等单一行业,按照现在流行的估价体系,或许易于估出高价后上市。经过前期的审慎考虑及试验之后,科创板或应更为包容,对各门类产业、行业均衡考虑。

二是对于新潮商业模式,应有长期的战略布局。现在电商、芯片等新潮商业模式迭起。行业门类不同,估值体系也不同。加大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未必仅在某几类产业门类里,还是应做好长期战略布局。

同时,科创板企业,上市后市盈率较高,持续性问题值得重视当前,社会公众投资科创板意愿氛围浓厚,企业亦有意愿去板块融资,但两方在高回报的同时也面临高风险的挑战。而保持成功率也很重要,科创企业要保持高成功率,才能保证后期的融资,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来。

从顶层政策上讲,应该眼光要长远,不能只做一回生意,要注重可持续性。一旦将来收益较少,可能会打击公众或投资者对于科技产业的信心,所以还是稳步发展比较好。

虽然注册制有配套的退出机制,但退市损失多半会由投资者来买单。对于现有大股东锁定时限应缩短的呼声,还是应该谨慎考虑,不用过于急躁。

我们应让股民有获得感,稳步提升股市整体收益,运用长远的眼光来保护投资者,就是保护资金的来源,更是为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

注册制时代,我们的配套监管体系、诚信体系,应该同步跟上板块的发展速度。同时,建议对企业有持续性的考核要求,年审科技研发投入的保持程度,后续转板机制等也应相应完善,避免企业为了研发而研发,待上市几年之后,出现科技“脱水”变成普通企业的情况。

记者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