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速年度目标怎么定?今年全国两会,这个话题备受各方关注。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对全年经济增速不设具体目标。

那么,今年我国GDP将呈现怎样的走势?该采取怎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哪儿?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速年度目标怎么定?今年全国两会,这个话题备受各方关注。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对全年经济增速不设具体目标。

李克强表示,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那么,今年我国GDP将呈现怎样的走势?该采取怎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哪儿?

针对这种种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数位经济学家、金融研究人士,听听他们心中的答案。

01

全年GDP先抑后扬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改善势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疫情控制住之后,各地逐渐复工复产,经济面回升的基础已经比较牢靠,预计5月份国内的经济活动可能会加速恢复。

杨德龙称,4月份数据已经证实了基本面复苏的趋势,这是资本市场走强的一个重要支撑。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与上个月的下降1.1%相比是转为正增长;4月用电量同比增长1.6%,上月是下降2.8%,也是从负转正,这是非常积极的变化。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一季度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企业稳就业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分企业度过了难关,逐渐复产复工,开门营业。

不过,今年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这也引发关于是否还需设定一个全年经济增长总目标的讨论。

如今,答案尘埃落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对全年经济增速不设具体目标。

“预计全年GDP呈现出先抑后扬、逐季回升的态势,全年有望实现3%左右增长。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且经济增长具有韧性。”杨德龙称。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析称,如果今年的GDP增长要在3%左右,那么可能需要6万亿元左右的广义财政赤字规模,其中政府财政赤字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至3.8%;特别国债可能需要发行2万亿元,主要是用来弥补地方政府为“抗疫”而扩大的财政缺口。

02

特殊时期特殊之策

在此背景下,我国该采取怎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特殊时期需要有非常举措,比如特别国债。”

贾康指出,目前在财政政策的配合上,中央的意图为“三箭齐发”——提高赤字率,更大力度利用地方专项债,与发行特别国债。

5月2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包括发行特别国债在内的财政扩张思路,明确传达出积极财政政策信号,亦显示今年财政扩张的融资灵活性将超以往。可以说,这是最典型的非常之策。

顾名思义,特别国债只发行于特殊时期,我国仅动用过两次这样的特殊手段。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财政部定向对工农中建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第二次于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成立中投公司。

贾康表示,从理论上分析结合过去的实践来看,特别国债总体来说还是应该对应于资产的形成,对应于更多考虑长远发展后劲儿的有效投资。他进一步指出,一些建设项目的迫切性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新基建”里的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开发中心或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基础建设,可做的有效投融资的事情很多。只要资金链不断,有相关有效供给的要素和好的机制,便能够发挥作用,转过剩产能为有效产能,优化结构。

杨德龙认为,未来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一些特殊政策可能会逐步退出,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复苏较慢、企业经营活动遇到的困难,不能过快过早退出。他还提到,对于部分地区出现的用“经营贷”变相炒房的现象,值得警惕。“央行在疫情期间为了稳定市场、帮助企业而实施了流动性宽松的措施,但要避免再次流入楼市,造成房价又涨一波。”

03

新老基建拉动投资

在全球疫情蔓延,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哪儿?

杨德龙认为,今年实施的“新基建”计划将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国家已经官宣新基建的范围,包括5G基建,网络基建等,这些都是未来大量投资的方向”

今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并指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新基建”一下子火了,甚至有人认为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手段。

从拉动投资而言,基建投资是目前情况的主要抓手,而“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不少人担心,“新基建”会不会重走2008年4万亿基建投资的老路。贾康认为,“新基建”不是“4万亿”等投资举措的重复,这次的“新基建”强调的是与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紧密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吸取上两轮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期间的投资经验。

而从未来的长远发展来看,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杨德龙对投资者建议:“关于新基建的七大领域,投资者可以深入挖掘细分行业的机会,科技符合经济长期的转型方向。”

“当然,在大力进行新基建的同时,老基建同样不能忽略。实际上,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老基建,很多地方的大基建项目已经启动,水泥、工程机械需求大量增加,部分工程机械出现提价现象。”杨德龙表示。

杨德龙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正在慢慢复苏,和海外经济相比,呈现出一定的韧性,但是绝不能掉以轻心,我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不少。

04

扩内需促消费

与此同时,“消费”也被寄予厚望。

从数据来看,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前4个月社会零售品总额下降16.2%。尽管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此前市场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出现,许多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商城、餐厅、影院等实体店关门倒闭。

考虑到近年来消费已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消费力不足对于经济复苏不利。

“不少个体经营的小店由于疫情原因完全失去经济来源,虽然餐饮业、运输业的恢复会很快,但疫情期间受冲击最大的一些行业仍然承压。”贾康告诉记者。

在5月18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党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重大战略,商务部要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上下功夫。

未来如何继续扩大内需?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拉动内需具体需要从多个维度予以发力:在需求端,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等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在供给端,应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品类,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从而调动民众消费的积极性。

付一夫指出,特别是要顺应消费升级大势,关注不同年龄层消费群体的变化新趋势,完善文化、信息、教育、健康等新兴消费领域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在分析人士看来,尽管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但是补偿性消费仍然可期。

“下一阶段我国消费复苏的势头还会继续持续上升,大的趋势不会受到很大改变,一些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将会出现恢复性上涨的势头。当然,经济复苏也受到一些挑战,比如说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一些居民在疫情期间收入减少,这些都会影响到消费能力。”杨德龙说。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住,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消费环境也会逐步改善。付一夫还指出,政府部门仍需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

“预计二季度消费会反弹达到去年同期消费水平,也就是实现同比维持不变或者正增长,这是远远好于海外经济的。”杨德龙表示。

05

产业链转移之忧

当前,国际疫情蔓延扩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

根据海关总署5月7日发布的进出口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4月当月出口1.41万亿元,由3月的同比下降3.5%转为增长8.2%。

“这次疫情也使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反全球化的思潮,可能对全球的供应链产生一定冲击,甚至有日、美等国家威胁要撤回一部分生产线。”杨德龙说。

一些国家意识到产业链拉的越长则有越多因素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出现反全球化的观点,这对我国的外贸和产业链将是沉重打击。

“中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贸易的近四分之一,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海外经济衰退不仅会影响中国外需,还会增加供应链中断的风险。特别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以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为主,如果海外疫情重挫消费、打击投资信心,对中国外贸的需求侧和产业链的冲击可能会更为深远。”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

不过,杨德龙认为,撤回部分生产线应该是少数的现象。“因为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已经完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低端的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但是中高端的制造我们还是占有较大优势,特别是我们具有全世界最全的配套体系”

5月7日,中国商务部表示还将推出多重举措,从精准帮扶企业、支持出口转内销、稳定畅通国际物流等方面加码稳外贸。

贾康对记者表示,外贸行业转而做好出口转内销是一个解决思路。“当然,不少外贸公司反而表示其实他们不熟悉国内市场,有畏难情绪,但是毕竟都是中国人,而且在中国特色之下,政府的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有可能会更便捷地对上位,这方面还是要积极地考虑。”

杨德龙则指出,“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应对发达国家可能进行的产业链转移,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信心,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他称,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于产业链齐全,多数产业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能够抵御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中国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呈现出阶梯形特征,东部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就是当地先进产能,从而产业转移有一定的承接力。此外,我国居民储蓄占比较大,消费能力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没有美国那么大。

当然,一些核心零部件的供应短缺,芯片等核心技术严重依赖美日进口,国产替代率很低等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的短板。“面对反全球化浪潮再起,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要加快核心产业研发投入,加速进行国产化。这些挑战也会让我们加大进口替代,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从而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杨德龙说。

见习记者 曹韵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