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近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征求意见稿出炉,这让市场再度对银行业未来在互联网贷款期许满满。而金融科技的应用,已经让银行互联网贷款在贷前、贷中、贷后都更为先进。

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贷款实则用到很多金融科技,银行互联网贷款的规范,也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埋下伏笔,利好银行系的金融科技板块。有业内人士甚至猜测,未来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或金融科技研究项目主体,或将有望登陆科创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首批进入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的6个项目中,就有3个项目与互联网放贷有关。

不过,由于金额的限制,联合放贷模式虽然被监管允许,但可做空间不大。有专家建议,应适度调整相关额度,以给更多空间。

限制贷款流向?金融科技已有效果

“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大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未来银行业互联网贷款肯定会迎来进一步增长,这是势必会带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如今在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中,金融科技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不少大行的自有技术实则比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更先进。

如在贷后管理上,金融科技应用的效果已经有所显现。

在征求意见稿中,监管重点对贷款流向进行了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固定资产、股本权益性投资;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用途。

虽然此前监管曾多次强调,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严禁进入股市、楼市,并且已经在近年加大了对银行的处罚力度,但不少银行人士表示,贷后管理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

“与一年前相比,现在想要再把经营贷倒出来挪为他用,已经不容易了。”一位做小微企业服务的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银行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运用广泛,追踪贷款去向已经不算太难。而此前不少从事专业套现的企业,也因为银行技术的提升而减少。

以农行进入监管沙盒的微捷贷为例,该项目就包含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

据介绍,农行将利用行内外数据对企业进行多维度画像,科学设计授信模型,精准洞察 融资需求,有效管控信用风险。实现信贷业务申请和交易的实时监控和精准拦截,提供涵盖事前防控、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与处置为一体的全流 程信用风险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也为银行未来线上贷款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在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的首批项目中,就有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贷款项目。

根据工行进入监管沙盒的项目介绍显示,该项目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采集产品的生产 制造、质检、库存、物流、销售等 全生命周期特征数据,不可篡改地记录在区块链上,并接入工行物联网服务平台及企业智能管理系统 (ECSP),实现产品全链条质量管 控与信息透明。 这意味着从从一开始就将贷款信息上链且不可篡改,在这样的生态下,每一笔贷款的走向都将十分清晰。

允许联合贷款?联合贷款发展空间或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还允许银行联合放贷。所谓联合贷款,就是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一起为同一客户进行贷款。不过,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商业银行对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

有金融业内人士直言,正因为有20万的额度限制,这留给未来联合放贷的空间并不大。

“从借贷业务角度来讲,20万的授信并不等于借款人能拿到20万,单笔实际放款额度会在20万之下。”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表示,就联合授信模式而言,各家持牌机构出资一同发放贷款,也同样在20万额度之下,留给联合放贷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董希淼则建议,将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调整到50万元以上,期限调整为3年。

“目前各家银行普遍开展互联网模式的汽车类个人贷款,汽车属于大宗、高端消费品,一般而言贷款金额较高,贷款期限较长。”董希淼表示,实践中,一般分期产品普遍在24期以上。如果将贷款金额限制为20万元、期限限制为1年,将使互联网贷款无法适应更多消费场景的需要。

此外,联合贷款的双债权人模式也备受热议,业内人士建议对此进一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