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瓜比较多,于是很多朋友就跑来问,自媒体爆出的舆情怎么应对,如何预防?我觉得有效应对的基础就是了解,就好比疾病预防,只有了解病毒传播的途径,才能有效给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胜泰研究的小伙们最近开启了一个研究实验:如何从传播内容中预判未来热度。所以我就借机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案例研究中提炼出来的一些点,希望能够给自媒体运营、自媒体监测、自媒体传播策划的同学们一些参考。

如果说大流量舆情事件中,看转评的数据是果,那么内容策划就是因。我们通常判断一个事件的传播,是从他的传播量、舆论立场、以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传播结论及推演。然而跟几个自媒体撰稿人聊过以后发现,其实粉丝数对阅读量的影响不超过40%,而之所以自媒体会有很多爆款文章,还是取决于稿件质量本身。比如标题怎么取能够吸引眼球;语言如何可以增加可读性;策划内容中如何设置舆论争议点;如何按照自己用户群的特征来设置舆论议题……这些问题,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堂新媒体内容策划的课程。

为此我们只对内容策划的几个大的点做了研究:



由内容引发阅读的因素:标题(常有人说标题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好的标题在自媒体传播中,直接影响信息的自性传播流,比如一眼看标题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便不点击阅读,也会随手转发、点赞、在看,从而形成社交性传播。

内容影响传播的因素:话题设置(这个可以是内容策划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因为舆论议题情感倾向导致,或是自性传播争议话题中由于读者认知自行形成的内容)有争议性的或者引起某类人群情感共鸣的文章,更愿意为读者追捧、转发推荐。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吃瓜八卦。所以文章的灵魂就应该是话题的设置,一个文章未来传播的预判,主要看是否符合这三个可能引发热点的设置。



影响传播的第三个因素:情感与认知。文章本身的议题是一回事,读者怎么理解是另一回事,因为读者理解这件事情的基础在于个体本身的知识认知以及情感诉求。胜泰舆情研究小组在案例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因为当事人回应不当导致的舆论二次发酵,其实这个就属于公众认知的范畴,公众认知决定了文章舆论议题的倾向。如果二次传播中增加了某一群体的情感共鸣,就会变成二次发酵,甚至是成为新的舆论热点,淹没原有事件的议题设置。

影响传播的第四个因素:信息的自性选择。其实严格上讲这个应该算是传播渠道,但为什么我们又把他们划入内容呢?因为,内容策划中,议题设置的本身就决定了自性传播的有效性。

这个怎么理解,比如我们接到过的骗子电话,身边同事拿起电话就能听出骗子电话,直接挂断。还有就是会接通了聊几句判断是骗子挂掉,还有明知是骗子故意逗几句挂掉。唯有一直不挂掉电话一直按照预设逻辑聊下去的人才会上当。

起初我们觉得骗子很笨,觉得他们的话术太拙劣,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语气就能被识破,然而如果不是如此拙劣,骗子的成本就会提高,因为他无法快速筛选出谁会被骗。这大概就是信息传播中的人性漏洞。



一篇高质量的原创,最初在内容策划中,应该是有自性传播的推演,虽然大部分时候,作者本人并没有察觉,但经验告诉会告诉他们,什么内容更易于人们主动传播,比如怎么设置议题,如何在情感中打动读者,怎么引发讨论,如何跟进论点,跟进哪些论点……因此自性传播渠道是通过内容策划而来的。

由此可见,一个舆情事件的发生到发酵,从开始爆料就已埋雷。因此从传播内容的角度做事件研判,就需要从内容扫雷。作为一个舆情分析师通过专业的知识和多年的经验,能够较为容易的判断出这些雷点。但如果让机器自动扫除这些雷点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胜泰研究的小伙们在研究的同时,还会做一些创新,比如在我们胜泰舆情新版的产品中增加了一项分析师解读的功能,如此就可以大大提升事件预判精准度,真正了的完成了对传播数据从定量到定性分析。同时研究员还将花了三年时间研发的传播研判模型作为人工研判依据融入其中,并不断的将成熟的研判流程智能化,逐步提升从发现到研判的效率。

花絮:从有利传播的角度,这篇文章开篇应该从一个舆论事件或者骗子电话的故事说起,然后引出论点。但考虑到知识贴的严肃性,还是教科体的形式来论述吧,读起来会比较无聊,但希望对自媒体运营或者自媒体监测的小伙们能有所启发。随后我们还会逐一把各个要素做更细化的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