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实习记者 鲍仔权)讯,4月16日,中华财险因保证保险投诉集中爆发,被银保监会通报。而被此险种困扰的险企恐怕不止其一家。

近日,财联社记者获悉,人保财险预计在2020年缩减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通过人保、太保、平安财险2019年报数据也不难发现,“老三家”去年保证险业务的承保利润都在下降,三家利润总额下降约56%。

另外,记者通过整理近年来的保险年鉴发现,2017年以来,保证险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赔付支出更是惊人,2018年同比增速达到181%。随着风险敞口不断扩大,该险种的综合成本率猛增,其中,人保财险高达121.7%。

财联社记者独家获悉的一份会议材料显示,人保财险判断疫情对融资类信保业务有影响,风险会上行,未来方向是收缩这部分业务。随着数字的急剧变化,平安、太保是否也会选择收缩此部分业务?而根据记者统计发现,老三家财险公司此类险种市场份额在7成以上,那么其方向转变对行业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

“老三家” 承保利润下滑 人保或将缩窄信保业务

根据人保财险2019年年报,其信用保证保险的综合成本率为121.7%,承保亏损28.8亿元;而2018年同期,其信用保证保险的综合成本率仅为96.9%,承保利润为1.85亿元。从保费及赔付指出的增长速度来看,人保财险2019年和2018年信用保证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27.63亿元、115.75亿元,同比增速为96.66%;而同期赔付支出则分别为70.72亿元和34.3亿元,同比增速为 106.18%。赔付支出增速高于保费收入增速,承保业务质量堪忧。

近日,记者独家获悉的一份会议材料显示,因风险上行判断,人保财险未来计划缩减信用保证保险:公司正在逐步收缩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相关政策也会收紧,未来不管是从业务选择上还是从整个风险控制上都会做的更严格。疫情对融资类信保确实有影响,公司判断风险会上行,今年将严控风险敞口;同时,信保的存续业务也有持续的影响,未来方向是收缩这部分业务。

财联社记者自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人保的信用保证险主要是助贷险以及一些传统的信用保险。主要合作的平台是银行,也包括玖富、宜人贷等P2P平台。”

关于信用保证保险的亏损原因,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亏损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社会信用风险上行,导致赔付快速增长;二是由信保的业务特点决定,信用保证保险特别是融资类的信用保证保险属于先赔后追,追偿的收入入账相对滞后。业务特点决定赔付率先高后低,尤其是在业务高速扩张的时期;三是目前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性增加,公司基于风险匹配的原则,会合理地提取准备金。”

3月30日的业绩发布会上,沈东就2020年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做了进一步阐释:“融资类信用保险方面,预计疫情将对全年的宏观经济产生冲击,经济下行压力会加大,部分行业企业、居民人群的财务状况将受到较大影响,偿债能力受到削弱,融资类的信用保证险的风险管控压力将持续加大。”

“针对风险发展态势,公司基于风险匹配原则,在去年对准备金进行了合理提取。下一阶段对融资类信保业务要控制增量,同时以这次疫情防控为契机,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推动客服群体的改善。此外,就强化合作渠道的准入探索,重点探索以民生消费、医疗、药品、物流、运输、生活服务等行业的流量方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赋能投入,通过远程面签、远程审核、大数据风控及智能催收系统等科技手段,提升信保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管控能力。”沈东表示。

“老三家”中的另外两家2平安和太保2019年的保证险业绩也不尽如人意。

2019年人保、平安、太保三财险公司的保证险收入(人保含部分的信用险业务)分别为227.63亿元、347.08亿元、56.16亿元,“老三家”保证险业务合计约为630.87亿元。保险行业协会披露2019年保证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44亿元,即“老三家”保费收入占到了产险业份额的约74.75%,可见此三家业务经营的变化足以对行业产生方向性的影响。

除了人保,财险老三家中的平安和太保保证险业务的成本率较往年比也均上升。平安和太保发布的年报显示,平安财险保证险业务2019、2018年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3.6%、88.6%,承保利润分别为15.52亿元、22.05亿元;太保财险保证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5.5%、84.2%,承保利润分别为1.25亿元和2.56亿元。近两年,平安和太保保证险承保规模在扩大,承保利润在缩窄。

2018年,“老三家”保证险承保利润为27亿元,2019年急转直下,亏损12亿元,保费虽增,但利润下降56%,且风险敞口仍在扩大。

行业保证险赔付惊人 大地承保利润逆势上涨

行业数据显示,近三年保证险业务发展迅速,2017、2018、2019年保费收入分别为386.28亿元、645.24亿元、844亿元。2017年保费增速高达115%,2019年回落到31%。值得注意的的是,保证险保费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赔付支出迅猛增长,2017年赔付支出同比增加181%。2019年保证险的赔付支出尚不得知,但通过“老三家”的承保利润不难推测2020年行业的综合成本率也不会好看。

2020年1月,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降低银行融资风险,银保监会出台《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十一条提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针对这一政策,一位大型险企分公司业务经理告诉记者:“为应对疫情,央行不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MLF利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可以看作是变相的鼓励贷款。这对于保证险尤其是融资性的保证保险是一个发展机会。但是,机会和风险并存。如果不抓好风控,很容易就会爆雷。”

上述人士向记者向记者表示:“保证险的的行业赔付率上升,但是保证险的费率却处在下降的趋势里。虽然银保监会一直强调做好风控,但是费用地充足性不够,风控是做不好的。”

另一位财险分公司的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发展保证保险,公司必须首先要做好风控;其次,保证险产品的设计必须要依托于场景;其三,充分了解客户。很多公司仅仅依靠银行去评判客户的信用资质,风险是很大的。像国内做的比较好的财险公司大地保险,就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去做风控,所以大地保证险的业绩很好看。”

财联社记者查阅大地保险年报发现,直至2016,大地财险才开始单独披露保证险承保利润,且保费收入位于第三位,2017年和2018年成为仅次于车险的第二大险种。2016-2018年间,大地保险保证险收入分别为12.95亿元、27.68亿元、52.61亿元,承保利润分别为-0.69亿元、0.69亿元、2.89亿元。保证险规模以倍速扩张的同时,承保利润逆势上涨。

经济情况不乐观,叠加本次疫情,对个人和企业的融资信用和资金情况都会造成短期强度较大的冲击。一方面,银行需要保险公司兜底;另一方面,车险发展进入瓶颈期的险企也需要保证险来促进保费增长。无论是对于财险行业而言,还是对于规模各异的保险公司,做好保证险,都要严控风险敞口,做好追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