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小轩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新证券实施,一些问题企业,再上紧箍咒。

比如疫情风口下,频频上演的花式蹭热、违规信披乱象,让格力地产、延安必康、博瑞医药等陷入监管风波。

3月15日,泰和科技、雅本化学又因“蹭疫情热点”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泡泡一个个吹起,又被一个个戳破,落得一地口水和张张罚单。

显然,这样的亏本买卖,让不少企业品尝苦果。

近日,蹭“瑞德西韦”热点的医药公司被密集通报,海南海药、物产中大的身影尤为凸显。

信批违规 误导投资者

先来看看海南海药。

2020年2月14日,海南海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国内外合作伙伴成功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技术和制剂技术,并可量产瑞德西韦原料药,原料药纯度在99%以上。公司已成功完成瑞德西韦制剂的中试生产,并可批量生产瑞德西韦50mg、100mg两种剂型,已具备瑞德西韦制剂年产350万支的能力。

2月15日,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称,科研公关组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聚焦到瑞德西韦(Remdesivir)、法匹拉韦、磷酸氯喹等少数药物,先后开展了临床试验。

换言之,瑞德西韦有望成为治疗新冠病毒的潜在特效药。受此影响,海南海药迎来一波资本追捧。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海南海药股价从1月2日的收盘价5.99元一路上扬。2月26日,海南海药收盘价9.67元/股,涨幅超50%。

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上涨背后缺少实质性支撑:瑞德西韦在我国Ⅲ期临床试验尚未揭盲,是否有效存在不确定性;海南海药的研发最终能否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还需经过获得专利权人Gilead公司授权、药品审批等多个环节;即使产品获批上市,预计对其2020年经营业绩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显然,这更似一波蹭热炒作行情。

果然。因披露漏洞,2020年3月1日,海南海药及公司董秘李日萌受到通报批评处分。

深交所指出,海南海药上述公告,未对抗病毒药物研制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各方权利义务等重要信息进行披露,信息披露不完整,构成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误导性陈述。

2020年3月5日,海南证监局也对海南海药出具警示函。

受此影响,其股价也开始持续震荡,截至3月26日收盘,为8.26元/股。

业绩隐忧 粉饰净利?

一番过山车行情,让海南海药站上舆论风口。

拉开时间维度,这种粗放炒作的背后,似乎也隐含些许无奈与急迫。

资料显示,海南海药,成立于1992年。业务布局涉及药品研发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及医疗服务四大板块,核心产品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纳、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等。

近年来,海南海药的业绩表现不尽人意。

数据显示,2015年,海南海药净利润1.95亿元。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1.23亿元。其中,2019年前三季度的净利同比下降46.24%。

从非经营常性损益看,2017年,海南海药非经常性损益金额合计1.11亿元,其中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5046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3846万元、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2642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2284万元。

2018年,海南海药非经常性损益金额合计1.2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额有8328万元,收益主要来自出售参股公司股权所得。

因此,如除去非经常性损益,海南海药的业绩转向亏损。财报显示,2017年和2018年,其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12万元、-67万元。

按照监管规定,上市公司如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显然,非经常性损益成为海南海药的护身伞。

从研发投入资本化角度看,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8年,海南海药研发投入分别为6140万元、6218万元、8414万元,其中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分别为3878万元、3100万元、6489万元,占研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63.16%、49.85%、77.12%。

如此高比例资本化,高于同行水平,打法可谓激进。以恒瑞医药为例,2018年其研发投入26.7亿元,全部做了费用化处理。

按照会计准则,研发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专家表示,研发支出过分资本化会夸大企业资产、有粉饰净利之嫌。

据《证券市场周刊》统计,2016年至2018年,海南海药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3.56%、35.78%、54.27%。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公司账面开发支出金额高达2.96亿元,相比2018年年末增加4625万元,而期间净利润为1.23亿元。

如再算上这一部分数据,其业绩成色则更令人唏嘘。

业绩不灵光,与高企的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有关。

数据显示,2015年,海南海药的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为2.82亿元、8924万元,到2018年两费增至7.4亿元、2.01亿元,期间增幅分别为162.41%、125.24%。

此态势在2019年仍在延续,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继续增加,同比增幅3.8%、17.52%。

恒大研究院任泽平曾指出,中国药企销售费用主要花在了公关招标机构、公关医院相关负责人、医生回扣、医药代表提成、统方等方向,分别对应招标环节、医院采购环节和处方销售环节,医生回扣占比超过一半。

对海南海药来说,其销售费用中销售推广费及市场开发费占比最大,2018年高达6.55亿元。潜在合规风险值得考量。

而财务费用高企,也折射其资金流压力。

财报显示,2015年,海南海药短期借款3.4亿元、长期借款2.63亿元,有息负债合计16.55亿元。2019年三季度末,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分别达到22.17亿元、7.66亿元,有息负债合计33.58亿元,比2015年增加102.9%。

一方面盈利能力不强,一方面偿债压力增加,海南海药的烦心困境可见一斑。

产品端也有变局。

2011年3月,海南海药子公司上海力声特自主开发的人工耳蜗拿到药监局批文。

尴尬的是,2014年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研,骗取研究经费一事被媒体曝光。作为购买这一专利技术乙方,海南海药也卷入“学术造假”漩涡。

即便海南海药做出澄清,其人工耳蜗产品的市场表现仍难有效提振。

不乏看点

客观而言,为改变困境,海南海药也进行了诸多努力。比如开启并购之路,加快资本运作。

2013年4月,海南海药以990万美元收购中国抗体4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15年至2016年间,其还曾定增募资35亿元,豪赌互联网项目。

2016年海南海药提出“形成‘大健康产业’业务体系”,对医院发起并购,在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均有涉足。

问题在于,上述运作,并没为其业绩带来有效改变,反而使其问题逐渐显现,原大股东南方同正的资金链也开始告急 。

至2017年下半年,大股东南方同正所持的股份质押比例高达99.49%。同年,为缓解压力,其还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17同正”融资8亿元。

最终,南方同正、刘悉承将海南海药的控制权拱手出让。接盘方为新兴际华医药,背靠大型央企新兴际华集团。

不过,新兴际华接受控制权是有条件的:刘悉承做两年高管,人工耳蜗二代产品2020年上市,2019年底前中国抗体上市,优卡迪在2019年底前至少有两个CAR-T 1类新药产品获得临床批件。

不知,以海南海药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如约履行?

2020年3月13日,海南海药公告称,华同实业根据《收购协议》相关安排已完成“17 同正EB”收购并换股,华同实业持有公司296,989,889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2.23%,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公司实控人。南方同正、刘悉承放弃其控制的剩余股份表决权。

实控方更替,将为海南海药带来哪些改变?能否突破颓势困境?不难发现,海南海药仍有诸多看点。

蹭热“一日游”

不乏看点的,还有物产中大。

首当其冲的,自然也是蹭热表现。

2020年2月13日上午,物产中大在互动平台表示,控股子公司科本药业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瑞德西韦10T/制剂1000万支”项目于2月6日获得江苏省启东市北新镇人民政府备案通过。科本药业将依托现有厂房和设施设备,增加必要的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尽快生产出目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试用药瑞德西韦。

与海南海药一样,公告发布后,物产中大也成为资本宠儿,股价一改震荡下行走势,当日尾盘快速拉升至涨停。

遗憾的是,这种高涨沦为一日游。之后的2月14日-28日,其股价呈下行态势,累计下跌18.04%,让不少投资者入坑。

此外,由于信披不完整,2020年3月1日,上交所也对物产中大及其董秘陈海滨下发监管文件,给予二者通报批评处分。并通报中国证监会,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上交所指出,物产中大在互动平台上回复关于控股子公司科本药业“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瑞德西韦”项目的备案情况时,未明确说明项目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需获得美国吉利德公司的授权,未明确提示科本药业资产和业务规模占公司相关业务规模比例极小、对公司经营业绩无重大影响的情况,也未明确说明后续投入生产需履行的审批程序。

公开资料显示,物产中大是中国最大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涵盖金属材料(铁矿砂)、汽车、化工、能源、橡胶、跨境电商等六大板块。为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各级成员企业390余家,员工近2万人。

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物产中大归母净利润为23.73亿元。子公司科本药业总资产为2.84亿元,占上市公司0.27%;归属于上市公司净资产为4643.95万元,占上市公司0.18%;营业收入31233.71万元,占上市公司0.12%;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569.91万元,占上市公司0.66%。

不难发现,无论规模还是营收,科本药业都在物产中大庞大的公司体系中占比微小。换言之,即使瑞德西韦成功上市,对其整体业绩表现也作用不大。

以此来看,上述蹭热炒作,实在有些火中取栗、得不偿失。细究原因,除了专业力,侥幸心理、短利打法是一个重要考量。同时,市场的盲目追涨,投资者的概念迷信,也是诱发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度何来 心急背后

不过,单从瑞德西韦自身看,其也具备热度潜质。

公开资料显示,瑞德西韦由美国吉利德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埃博拉病毒感染,该公司拥有瑞德西韦的化合物专利权。并且,瑞德西韦证实了对非典型性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病原体均有活性,在美国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诊疗过程中,瑞德西韦作为同情用药使用后,患者病情出现了迅速缓解。

这种特效可能,在汹涌的新冠疫情面前,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不过,对国内企业来说,瑞德西韦属于新药。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品政策与评价研究中心副教授郑航表示:“一般来说,新药研发有四大阶段,包括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上市前临床研究(包括1,2,3期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其中,前三个阶段统称为上市前研究,也就是为了新药注册上市需要开展的研究阶段。目前国际统计数据表明,一个新药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时间,15亿美元。这其中,上市前临床研究的花费成本和时间,均各占整个新药研究阶段的2/3左右。”

简言之,一款新药从研发到注册上市,需经过诸多缜密、漫长的流程。正主吉利德都没底气明确发言,海南海药、物产中大又为何如此心急、如此有底气呢?

乱象终结与价值先行

曾经,违规披露、概念炒作、拉升股价、割投资者韭菜,是一些问题上市企业的常规打法。由此也导致市场妖股频出、摩擦市场公平度与秩序性。

新证券法的出现,宣告了乱象时代的终结。价值投资成为长期风口,合规经营成为企业生存底线。

业内人士指出,新证券法的合规性主要体现在更全面和完善的信息披露核心上。长期看,信披违规高压、高频整治,会成为一个常态化监管,这是保护投资者、净化市场、提升企业专业心、敬畏感的根基所在。

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盛芝然表示,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灵魂,没有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注册制。”

也基于此,海南海药、物产中大撞上枪口,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乱象处罚的背后,是敬畏心、责任感的缺失,专业力、竞争力的短板。

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已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这是一切产业的风向标。作为优质企业代表核心力量的上市公司,自然更应顺势而为,价值先行。

大潮退去,才知谁在裸泳。蹭热作秀犹如火中取栗、只会害人害己;潜心深耕、实力内核打磨才是企业成长力、价值之花的根基所在。

快慢之思、短长之选、利责之分。个中取舍,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首条财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