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星期一,我们被迫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美国东部时间3月9日,美股开盘4分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泻1800点,大跌7%,触发熔断机制。纳斯达克100指数跌破8000大关,恢复交易后,依旧血流不止。

在这种震荡下,欧洲、中东等全球其他股票市场也遭受重挫;同样“梦碎”的,是那些声名赫赫西方企业帝国:苹果跌7.91%,微软跌6.78%,谷歌跌6.38%,世界首富、亚马逊贝索斯一夜蒸发70亿美元。

世界经济引擎的转速变慢了——2008年次贷危机后,天空从未如此黑暗。而那个卡住齿轮的石子,还是它:新冠肺炎。

向外看:新冠病毒扩散了超过100个国家、海外确诊人数突破3万,死亡人数接近1000人。它让纽约戒严管控,意大利全国封锁,东亚陷入焦虑……我们在武汉读到的那些伤感情节,也让他乡心有戚戚。

风暴中,世界的目光看向资金的“避风港”A股。聚光灯纷纷照向另一架全球经济引擎,中国的点滴。

在这儿,新增、确诊者的位数正在减少,人们走在回归生活与奋斗的路上——中国人正一步步走出疫情的阴霾,甚至向海外输出着技术与经验,身份变挑战者为征服者。

而为世界所聚焦的另一场战争中,那些有担当、有经验中国企业,走出了独立于世界的“中国行情”,书写了有胆有识的商业故事。

01 来自中国的逆行者

焦虑,没有打倒这些企业。中国人各有各的办法。

企业,相信自己的实力足以“穿越火线”。

这家企业叫做“良品铺子”。它于2月24日登陆上交所,成为A股历史上第一家“云敲钟”的公司。9点30分开盘后直接上涨44.03%达新股上线;此后,连续13天一字涨停到今天,市值一路跃升到超215亿。

要知道,良品铺子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湖北企业。超过三分之一的门店位于湖北,重疫区武汉更是良品真正的行政与物流中心。但就是这么一家企业,依靠着强大的供应链和渠道把控,让投资人不敢低看一眼。

有企业,相信自己的模式足以打脸非议。

这家企业叫做“瑞幸咖啡”。中国在美上市的企业不少,但是极少数能走出瑞幸这样强势的行情。

偏在疫情期间,瑞幸被做空,盘中股价大跌超20%。只花了一个月,3月4日美股收盘,瑞幸市值回升到103.1亿美元,甚至高于做空报告发出前的市值——凭借它在疫情期间,仍能以网上下单、即买即走的新零售模式,奉上一杯咖啡。

除此之外,更亮眼的企业故事则发生在一线。

阿里大手笔献上十亿捐款;蒙牛将牛奶扛到武汉一线;腾讯发8800万“战疫加油包”。

在诸多故事中,我们也找到了一篇老企业的新“讯号”,抗疫战场上一抹“逆流而上”的蓝,

——海尔。

02 一步步走出来的抗疫故事

尽管创业35年,但以观察传统企业的方式看海尔,未免偏颇——从在疫情之中,企业展现出的特质,正在说:我依旧充满活力。

第一个特质,是“速度”。

在中国家电企业中,海尔对疫情响应之快,无人可比。

1月18日起,疫情初露端倪。海尔生物医疗小微就通过日日顺物流将第一批医用物资送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疫情期间,日日顺物流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开启免费运输通道,驰援武汉。

目前,他们已累计为1515家医院/组织提供服务,火速送达物联网家电197000余套,医疗物资56万余套,构成了一道蓝色的风景线。

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封城”。

1月24日,除夕当日,抗疫“最难一天”,海尔武汉服务小微迅速成立了“抗疫突击队”,冲入一线,承担了火神山和雷神山的热水器、冰箱、空调、净水设备等家电的安装。

1月27日,海尔依托自身全球化优势,发起全球战疫动员,从国内到国外,筹集防护物资,以应对我国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紧缺的境况。仅48小时,海尔就收到了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泰国、印尼、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印度等12个国家分公司募集的价值50万美元的防疫物资。

第二个特质,是“走心”。

这个词诠释了海尔的抗疫态度。在众多难忘的场景中,最令人动容的,是2月1日火神山下的一排脚印。

当日晚,海尔捐赠的200台冰箱中的第一批已经送达。“行路难”,成了海尔服务团队面前的困境:医院周边2公里都在施工,车辆已经寸步难行。

可什么能难得过生命的危机?海尔人想都不想,搬了起来。

一组照片记录了这样的故事:从2月1日晚7点,到2月2日凌晨5点,30多名服务人员两人一组,把冰箱一步步抬进了病房。在近10个小时的连轴转之后,他们完成了200台冰箱的安装。

短暂休息后,海尔人又一声不吭地再次投入到18台医用超低温柜和药物储存柜的安装工作。

当我们翻开海尔102人的抗疫突击队名单,会发现,其中有70人是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逆行者”:或从山西连夜驱车千里,或者说服家人从武汉周边赶来,甚至还有海尔人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选择悄悄出发……

还有,由于防疫抗疫医护人员紧缺,海尔医疗紧急从旗下医院集结精兵强将,仅两天时间,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求奔赴一线进行支援。2月15日,海尔医疗驰援武汉医疗队出发赶往武汉抗疫一线。

安静的行为之下,是内心的涌动。雪片一般的“请战书”上写着:“有召必回!”“使命必达”……

据不完全统计,在春节期间,海尔在湖北共有2700名服务人员,在各个市、到县、再到乡镇一线,职守不离。

而那句平日的工作诺言,变得异常光亮:“真诚到永远”

03 高效复工的背后

相较于其他行业的抗疫援助,海尔的行动之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特点,即高度的自主化和自驱性。

这一现象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复工环节。海尔集团自2月10日开始全面复工,复工率从第一个周的30-40%,第二个周的50-60%,到现在基本恢复正常,实现了复工后“零确诊、零疑似”的目标。

如果近看,相较于行业的普遍水准,海尔的复工复产细节,比严格的防控程序多一些用心和细心。

比如,在海尔合肥洗衣机工厂中,光就餐就有8个严格的防疫环节,并实行“一个流”用餐制。

“一个流”,本是生产的概念,指从前到后一个接一个次序进行,不等待、不交叉、不反复。这种餐厅模式在合肥电视台的报道中,被誉为:吃出了机场的感觉。

除了吃饭问题,交通也是企业复工的一大难点。

疫情的防控期间,交通不如往常一样顺畅,就连乘坐公共交通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但在多个海尔园区,交通问题早被解决。“海尔号”复工班车为创客设立了多个停车地点,上车前严格进行体温检测,上下车及时地消毒,无论风雨昼夜。

除此以外,“Tony老师”无法开业,海尔干脆把理发师们请到各地园区,就地设立理发点。

那么问题来了:海尔凭什么比别人多用心一点?

借用一种比喻,如果说此次疫情之下,行业的普遍行动模式是机械式的,即大脑发出指令,再由末端执行。

那么海尔此次疫情之中的做法,则更像是一种“生态式”的自驱动,各末梢自主作业、有序分工,每一个细胞都充斥着活性。

04 关于抗疫的“4000个答案”

任正非说“边飞边调整,才能活下来”。落点在管理上。只有做足了准备的航船才能坦然应对挑战。

说到如何见招拆招,海尔有4000个答案——

在这场考验中,海尔交出高分答卷的关键,就是集团的4000多个“小微”。这些小微通过自己找用户、创造用户的体验,形成一个系统,叫做“链群”。

在“链群”的驱动下,我们看到,有小微仅用48小时就上线新冠肺炎战疫供需平台、仅仅6天,就让一条全自动医用口罩生产线在山西落成投产……这是海尔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成绩。

透过这些细节,足以看到海尔在管理的特殊之处:如果说此次疫情中,其他企业的上令下行的动作机械又“笨拙”,那么,海尔则证明了完整的“生态”,是自主驱动的。

对于4000多个小微而言,他们基于用户需求,依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自主运营。他们明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能够审视自己的情况和用户的需求,各自“打磨”出了富有个性与人性的道路。

在企业多年的雕刻之下,基于“人单合一”模式的这种链群合约机制,带来了“小微”这种发展形态的个性活力,画出了一个“圆”。

05 我们终会选择怎样的企业

疫情之下,大家都不好过。不过,内外环境越是急剧震荡,我们越是能在杂音之中看透企业的实力。

过去所坚持的正确方向,可以自然而然地发挥魔力,刺破阴天。快手、抖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迭代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美团以10年时光定义了中国人的本地生活服务模式;而今,它已经是我们“生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创业的35年来,海尔以生态优化产业格局,用体验进化生活方式。

疫情下的选择,让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责任。

在这个2020之春,我们看到携程梁建章自愿降薪的坚持;看到“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对茶农不压价、对员工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看到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手撕“员工减薪请愿信”。他感于员工的大爱——但他就是卖房卖车,也不会让他们丢掉工作。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海尔:海尔的高管自愿降薪,甚至否决工资,尽可能保障一线员工的薪酬稳定,同时也表明了海尔高管化危为机的决心。

不仅如此,海尔探索出一种“人单合一”模式下的用户付薪机制,即“全员创客制”,鼓励每个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抗疫一线的员工和以变应变、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创造出高绩效的员工,不仅正常发工资,而且多发工资。

所以,疫情期间,海尔又新增1400多名员工获得了创客股权,并计划在2020年末,激励扩展到10000人左右。

面对疫情,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道理,这既是企业在疫情之下积极求存、求新、求变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上下共同努力,共度难关的一种态度。如何转危为机,是值得企业管理者思考的命题。

丘吉尔曾说过:“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此次疫情对企业虽然带来了危机,但并非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必然。如果能抓住机会,不仅可以转危为机,甚至可以展现企业自身价值,实现新的突破。在这方面,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在危机面前展现出的韧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

任何危机终将过去,届时,依然能够站立不倒的企业才真正能称得上“剩者为王”。有句话说,“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也有人戏称,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或许会是在未来经济退潮时企业身上的泳衣。

一切皆有可能,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