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昔日的华人首富王健林来说,不是一个好年头。

  刚刚给网红儿子交了1.5亿欠款,才从舆论的漩涡里解脱出来,一场肺炎席卷全国。万达广场的顾客没有了,万达影院的座位也空了。

  为了对抗疫情,万达集团宣布,从1月24日至2月25日,对全国各地所有万达广场的商户免收租金和物业费。有人掐指算了一下,万达集团将因此少收35~40亿租金,约占集团全年收入的7.8%。

  雪上加霜的是,万达集团发布的业绩预报显示,近年被王健林寄予厚望的万达电影,2019年业绩预亏可能达到惊人的45亿元。一场肺炎,让万达筹备已久的春节贺岁片《唐人街侦探3》扑街。

  于是有人惊呼,万达“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病”,与天气有关,更与王健林有关。

视1个亿为“小目标”的王健林如今有点烦

 情况不妙

  过去,每年1月初,万达集团都会召开工作大会对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进行总结和当年的工作进行安排,相关的业绩指标和规划会向媒体或在公司官网上进行公布。1月13日,万达集团2019年的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已经召开,2019年的相关业务指标却并未见公布,可见2019年万达的经营情况“非比寻常”。

  如今,万达集团的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商管、文化、金融和地产。

  目前已经公布的是,万达商管集团和万达电影(属万达文化集团)的业务数据。

  2019年,万达商管集团实现收入434.8亿元,完成目标的100.3%,其中租金收入384.8亿元,同比增长17.8%。尽管在KPI上,万达商管集团完成了指标,但根据万达集团的规划,2019年底要开业50家万达广场,2019年只开业了43个,没有达标。

  由于没有2019万达文化集团的总体经营数据,万达文化集团2019年的表现只能从万达电影的数据进行推测。1月底,万达电影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19年万达电影预亏将达到33~45亿,其中主要原因是计提商誉,但即使不计提商誉,其净利润也只有10~12亿,相比2018年12.95亿元的净利润,至少下降了8%。实际上,万达电影在2019年的表现并不尽人意,其主投、主控的影片如《过春天》《绝杀慕尼黑》、《沉默的证人》、《小小的愿望》、《误杀》等,票房远不如预期,其投资的游戏因政策调整和延迟上线,业绩也不如人意。2019年末,万达电影的市值只有300多亿元,只有不到2016年巅峰时期1400亿元的1/4,而且这还是在装入万达影视之后的合并市值。万达电影占万达文化集团总营收的80%以上,2019年万达电影的业绩基本上决定了2019年万达文化集团的经营不太乐观。

  由于万达集团没有向外公布2019年万达金融板块(2019年初更名为万达投资集团)的业绩报告,目前尚不得知2019万达金融板块的具体业绩情况,但从其2018年及以前的表现来看,很可能不让人满意。据媒体报道,2018年万达金融集团收入433.亿元(完成计划的101%),尽管同比增长28.6%,但现金贷逾期费率高达580%。2019年,万达金融集团的重要任务是大力控制贷款逾期率,但2019年,国家对金融的管控相当严厉,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控制贷款逾期率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控制不好,未来很可能成为一个财务炸弹。

  地产原是万达最大的主业,随着2014年的转型,万达逐渐去地产化。2018年万达地产的收入为540.2亿元,仅有2015年高峰时期的1/3。根据2019年初的计划,万达地产集团的收入为521.9亿元,即使完成计划,其收入也仅占2019年集团计划总收入2326亿元的22.4%,对总体大局影响不大。

  在这场肺炎的影响下,2020年万达的商管、文化、金融三大板块必然受到较大冲击,外界对于2020年及以后的万达集团并不看好。

  四次转型

  在2015年以前,万达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但从2014年开始,万达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像地产企业。如今在营业额上,万达地产已跌出了地产公司的40名之外。万达地产4年之内发生如此巨变,与王健林主导的“轻资产”路线转型密切相关。

  在业内,王健林以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和大胆果决著称。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万达一共进行过四次转型:1993年由东北向全国发展,2000年由住宅转向商业地产,2006年由房地产单一领域进入影视、娱乐等多行业发展和2014年的“轻资产”转型。前三次转型,恰好处于1993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20年,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取得了成功。

  2012年,欧洲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不利,国内不少房地产大佬称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过,纷纷表示转型。其中,万达集团迈的步子最大。

  此时,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电商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而阿里巴巴、腾讯及百度等企业凭借巨大的流量在金融领域大施拳脚,赚得钵满盆满。雷军则靠互联网营销,仅仅2年时间就走完了联想、OPPO、金立等老牌手机企业近10年的历程,手机销量跃居全国前三。特别是贾跃亭,凭借着在PPT上构建的“生态圈”,迅速将一个售卖视频的网站乐视做到市值超过1600亿。小米、乐视的成功让王健林心里颇不平静。

  当时的万达要资金有资金,要流量有流量,要“生态”有“生态”。相对于BAT、京东、乐视,房地产是一个重资产行业,需要的资金量巨大,一旦国际国内金融出现动荡,资金链紧张,企业就容易陷入危机。万达做房地产,资产重、利润低,为了摆脱这种局面,王健林在2014年提出了“轻资产化”路线,决定大刀阔斧地对万达转型。

  2014年8月,万达与腾讯、百度合作打造电商“飞凡”(当时网友戏称“腾百万”),大力推进线下商店万达百货的布局;收购快钱,着力打招万达自有的支付工具。并在2015年初,投入资本100亿元,成立万达金融集团,进入金融领域。万达在服务领域多点开花,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轻资产化”。

  2016年1月,万达集团投资35亿美元(约230元人民币)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创造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为了构建一条从电影制作到发行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王健林甚至提出了收购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的计划,引起了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弹。

  2016年,可以说是王健林和万达集团风头最劲的时候,万达集团在海外大肆收购酒店、影业公司,在国内到处兴建文化旅游实体,资金投入动辄百亿、几百亿。万达百货、万达电影、万达电商、万达信用铺天盖地,万达的势头一时无两。

  而同时,万达过去赖以生存的地产业务大幅减少。2016年,万达地产收入从2015年的1640.8亿剧降至1122.7亿元。2017年7月,为降低负债,万达将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76个酒店打包甩卖,造成万达总资产和地产收入大幅减少,当年地产收入仅为831.7亿元。2018年,万达地产收入进一步减少至540.2亿元,仅有2015年的一个零头。

  从2014年至2018年万达的业绩报告看,万达地产的投资及收入的完成率都在100%或以上。显然,这不是不可控的下降,而是王健林及万达高层有意识规划和导向的结果。

  相比于其他地产公司,万达商业地产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其万达广场为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租金收入和人流量。万达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底,万达广场已开业323座,当年为万达集团带来了384.8亿元的租金收入。万达有必要将万达广场继续做大做强,但它采取了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形式——“轻资产”,引进其他投资方共同开发,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多的万达广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达集团希望以“小马拉大车”的形式开发更多的万达广场,得到更多的租金收入。但其合作伙伴也不傻,必然意图在租金收入中分一杯羹。如果万达在商业地产的资金持股上不占优势,也可能面临着被合作者架空和排挤出局的危险。在销售重庆万达广场初期,万达与融创达成协议,文旅城继续维持“万达”的品牌不变,文旅城的设计管理继续由万达原有团队运作。仅仅1年后,万达文旅城就换成了“融创文旅城”,万达的整个文旅团队也被打包出售。

  由此可见,万达集团完全靠“轻资产”的模式保持万达广场这一核心竞争力根本不现实,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当“活雷锋”。所以,继2017年、2018年大幅削减在地产上的投资后,2019年万达在全国的地产投资飙升至3000亿元,以求做大地产。然而2019年的房地产已迥异于2年前,国家的调控更加严厉,金融控制更加严格,万达再度走向高负债的老路必然面临更大的风险。

  雄心受挫

  王健林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它的雄心是带动万达走向高峰的助推剂,同时也是让万达陷入麻烦的迷幻药。

  在万达的发展历程中,万达很少与其他企业合作。一旦合作,万达几乎都处于主导。2016年,万达在电商折腾数年后伸出橄榄枝向腾讯和百度寻求合作,当时业内十分看好,并预言将对阿里巴巴形成巨大挑战。然而,在合作中三方都不愿意将核心数据和技术交出来甘当绿叶,经过两年折腾,“腾百万”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马云口中的一个笑话。

  除了电商,王健林另一极具“野心”的领域就是电影。

  2012年4月25日,中美两国签署《关于用于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谅解备忘录》,电影的进口管制打开了一个缺口,王健林从中看到了机会,半年内成立了万达文化集团,意图将电影“做大做强”。

  王健林绝不想做一个行业的配角,他想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电影行业一个举足轻重的“玩家”,随后一系列并购应证了他的“雄心”:2012年5月,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2015年6月,22亿元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院线Hoyts,7月,9.2亿英镑收购欧洲最大的院线公司Odeon&UCI;2016年1月,35亿美元(约230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3月,1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院线Carmike;2017年1月,9.3亿美元收购北欧最大的院线公司Nordic Cinema Group。4年之内,万达在全球票房的占比达到惊人的12%。

  除了大肆收购院线公司和电影公司,万达集团还在海外大量收购酒店、游艇,并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印度哈里亚邦巨额投资兴建城市综合体和产业园。这些海外投资加上国内的产业布局如果成功,万达集团将形成一个覆盖人们消费娱乐各个领域的庞大“生态圈”,覆盖地域从中国到全世界的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可见王健林之“雄心”。

  然而,王健林的“雄心”很快引起了中美两国的注意。

  首先,为尽快掌握电影产业的主导权——电影拍摄,2016年王健林发动了对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收购要约,引起了美国电影巨头及美国议会的关注,最终在美国政府的阻挠下收购失败。

  其次,王健林在海外动辄耗资数十亿、数百亿的收购和投资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据媒体报道,从2012年至2017年6月,万达集团在海外的投资总额达2500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内。2017年7月,国家开始对万达、安邦、复星、海航等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进行整顿。为了降低负债,2017年7月开始,万达集团不得不通过甩卖海内外的地产和酒店项目筹集资金,同时收缩海外的投资。

  然而有的事如泼出去的水,再也无法收回。2016年,正值A股红得发烫的时候,贾跃亭仅凭一个乐视网和PPT就创造了1600亿元市值的奇迹。而当时,无论资产还是利润都远胜于乐视数十倍、数百倍的万达商业在香港股市仅有1700亿的市值。2016年6月,王健林决定将万达商业私有化,从香港退市回归A股。如果万达商业回归A股成功,按照当时A股市场的市盈率,市值将达到5000亿元,这样将募集更多的资金,为万达进一步扩张提供大量的“子弹”。当时,很多人为王健林的决定“点赞”。

  万达商业私有化时,为向境内外投资者募集资金回购14.39%的股份,曾对投资商进行承诺,万达商业计划在两年内或2018年8月31日前在内地主板市场完成上市,否则万达集团将回购全部股份,并向海外及境内投资者分别支付12%和10%的利息。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随后国内收窄甚至停顿了A股上市公司的IPO,万达商业最终没能按期在A股上市,不得不再次募资从投资者手中回购股份和支持利息。

  2018年1月29日,万达与腾讯、苏宁、京东和融创达成协议,引资成功(募资340亿元)。据报道,根据协议,万达商管集团必须在1-2年内消化房地产业务,即以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并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上市。这对万达来说无疑又是一道无形的绳索,为了摆开这道绳索,万达商管集团必须尽管与地产进行剥离,完成上市。

  2019年,万达商管集团的租金收入尽管增长了18.7%,相比前两年已经有所放缓。而且随着电商的进一步深入,单个万达广场的租金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减少有相当的可能。万达商管要实现租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方法有二,提高租金或继续增加万达广场的数量。据许多城市万达广场的商户反映,万达广场的租金已相当昂贵,租金增长的空间有限,唯有继续增加万达广场的数量,才能实现租金的不断增长。如前文所说,在精明的企业界,谁都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万达想靠“轻资产”轻易获得租金的持续增长难以乐观。

 用脚投票

  实际上多年来,如中国很多其他民营企业一样,万达集团走的是靠速度和规模取胜的路子,在模式和技术上并没有形成超越行业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其引以为傲的万达广场很容易为行业对手模仿、复制,文旅城除了卖房子外,在文化旅游结合上并未见得成功;电影上除了影院规模领先外,在电影的质量上并未形成独有的优势;智慧零售、智慧金融领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生态支持,也是屡战屡败。

  万达的路在何方?回到房地产,它已错过了房地产的最后一轮黄金期,也许该行业还有小机会,但赚大钱的日子已经不多。继续做电影、电商、金融,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它必须得俯下身子,放下“放下”老大的姿态,与行业龙头合作,同时在技术和质量上真正用心投入,持之以恒,否则这病恐“深”。

  2月10日,有媒体报道,为万达效力17年的万达商管集团副总裁沈嘉颖辞职了,而在2020年初万达商管集团已有四位副总裁级高管辞职。作为万达集团的核心优势板块和现金奶牛,万达商管集团5位高管在2个月之内先后辞职,无论是主动或被动辞职,他们是在用脚为万达的未来“投票”。万达未来究竟如何,其核心竞争力究竟如何形成,对王健林来说,是一个考验。(来源:曾侃财)

文章来源:曾侃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