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读

今年的春节和往年不一样,疫情天降猛如虎,牵动惊联千万户,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的肺炎,这场突发疫情会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呢?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周颖刚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商道》编辑部

01

积极理性看待突发疫情

首先要积极理性看待疫情,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疫情,短短十几天内,即由湖北武汉迅速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如图1所示。

图1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上下掀起了防控疫情和稳定经济的战役,这是两个没有硝烟、与时间赛跑的战场。 

本次疫情的进展速度要远远快于03年的非典,二者同时发端于前一年的12月,但到了1月底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就已超过同期非典感染人数,到了2月8日累计死亡人数也已超过非典时期的死亡总数。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相比于03年非典,本次疫情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发性,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二是传染性,据统计,新冠肺炎的基本传染数(R0)为1.5到3.5,比SARS高,且潜伏期更长,其发源地武汉是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春运期间的巨大客流量,导致疫情迅速扩散。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发现1月23日武汉封城前流出的人口可以很好地解释各地的确诊病例数,拟合程度高达93%,如图2示。

图2

更关键的是不确定性,目前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来源、传染方式和治疗方法等,尚没有明确的认知和判断,这也导致人们在面对疫情时存在恐慌情绪,甚至出现抢购物资与医疗挤兑的现象。面对传染性强、不确定性高的疫情,国家采取了比非典时期更为迅速和严厉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推迟复工复学、组织各地医疗队驰援、建立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以及成立联防联控机制等。

 相比于其余几次PHEIC和主要流行性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力和致死率都不是最高,关键是不确定性和由其带来的挤兑效应。世界银行有研究显示,世界各国发生的疫情中,由于恐慌而造成的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九成左右。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但切勿恐慌,坚信可以打赢这场防疫战。

 目前,湖北之外地区的疫情呈现出新增及疑似病例持续下降、潜在风险人群仍在增长以及治愈增速超过死亡增速的特点。自2月12日起,湖北加入了临床诊断病例,确诊人数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之前有大量的确诊病人其实并不在数据通报中,现在确诊速度加快了,再加上尽收尽治和集中隔离,预计在乐观情形下,疫情将在2月下旬达到高峰,3月底基本结束,如图3。

图3

当然,乐观情形的可能性并不是100%,悲观情形下疫情可能持续整个上半年,而折中的预测认为疫情将在4到5月份结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其持续时间,而疫情时间长短不仅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到复工复产。

02

客观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如何客观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呢?评估思路可以参考03年非典的经济影响,但也要注意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变化:一是中国经济总量翻了7倍多,如图4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图4

其二,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变化,第三产业以及最终消费占比提高,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3.9%,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如图4),而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占比为57.8%,超过投资和净出口的总和。

另一个新变化是当前正面临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重大任务,如图5,2019年社会各部门的杠杆率比2002年有大幅提高,特别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达155.6%。因此,防疫同时更要防风险。

图5.

首先看供给端。受封城、交通管制和推迟复工等影响,各类行业的生产活动将受到负面冲击。第三产业因为行业特征和春节假期这两大因素的叠加影响,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需要人与人间的直接接触,在防控疫情背景下,显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比如餐饮、交运、旅游、院线电影等行业。

根据国泰君安等研究团队对2020年三大产业增长率的影响估计,预期第三产业的增速下降幅度是最大的、持续受影响的时间也最长。如是金融研究院也对春节期间服务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做了估计,预计为3万亿,占2019年1季度GDP的14%, 如图6。

图6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企业在本次疫情中面临特别的挑战,这些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很大,如图7,但有先天脆弱性( 形象的说具有”基础病症”),容易出现集中破产退出的风险。一方面,封城措施、复工时间推迟以及其他防疫工作的推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另一方面,复工延迟导致的营收下降和防疫带来的营业外成本上升使不少企业面临现金流中断的风险。

图7

从需求端的各分项来看,消费受到的冲击最大:首先,相比于2003年,消费在GDP的占比提高很多,对消费的冲击会给经济更大的不利影响;其次,损失发生在春节消费旺季,且很大部分是服务消费,无法在之后得到补偿;此外,疫情不确定性和恐慌造成的预防心态,可能导致计划消费的急剧下降。

投资方面,各地政府因为忙于应对疫情,可能造成基建投资大幅萎缩,要素不能正常流动,影响企业投资。因而我们预计1季度投资有一定下降,但这是投资延迟,未来有予以补偿的可能。净出口方面,自本次疫情成为PHEIC后,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对中国停飞航班,估计这会对近期的进出口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创新低。

根据多家机构的研究,市场普遍认为,2020年三大需求都将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消费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受影响的时间也会最长。

综合供给和需求端的分析,由于实际供需相比潜在水平萎缩,预计GDP增速进一步放缓,具体的估计要做到短期不低估、长期不高估。

本次疫情在短期内无疑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主要集中体现在1季度,GDP增速或下降约2个百分点。随着经济活动恢复常态、前期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以及可期的政策支持,经济增速有望在2-3季度反弹,具体可根据疫情的持续时间可分成三种情形。就中长期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不会受疫情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服务业占整体经济比重逐步上升以及科技升级等长期趋势的稳定,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加快。

为了防控疫情,国家采取了封城等多项隔离措施,这对于抑制疫情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伴随着就业下降、物价上升和金融风险高企等经济社会成本。第一,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区间,对5.5%的控制线构成显著压力;其次,2020年1月,CPI同比上涨5.4%,主因是春节效应,疫情会导致部分供应品紧缺、物流成本上升,这种影响较为滞后,会进一步体现在2月份,但不会持续太长;第三,在杠杆率高企(见图5)的背景下,人流、物流的阻断加剧了资金流中断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及债权人受损,导致抛售资产、价格下跌,进一步恶化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由此可能会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防控经济传染病和金融风险已刻不容缓。

03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取决于经济应对

如图8, 截止2月13日,各级财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资金80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72.9亿元,都已超过非典防治财政支出136亿元,而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为805.5亿元仅占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34%,比非典支出占2003年全国全部财政支出的0.55%小,而172.9亿元少于2019年的中央预备费(主要用于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500亿元。

图8

数据来源:中国财政

图片制作:WISE团队

除了经费保障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要兜牢 “三保”(即保工资、保运转和保基本民生)底线,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防疫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财税支持力度。

从金融政策的应对来看,央行设立了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同时开展了1.7万亿逆回购操作,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还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还款安排等, 防控资金链的断裂。

 2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各地出台多项措施恢复人流和物流、帮扶中小企业、支持复工复产,如福建出台二十一条措施,要求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生产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2月10日起,全国多地开始迎来复工潮,在防疫阻击战的同时打响经济保卫战,两者如何平衡至关重要。

 如何科学防控疫情和有序稳定经济两手抓、两手硬呢?首先,要避免防“疫”过度而导致民生失稳、出入失控、农业失时、工业失序,不同地区应该根据疫情轻重程度,分类组织生产复工。例如,福建省将以县域为单元,根据新冠肺炎病例迄今发生数量、涉及本地感染的聚集性疫情状况和地理传播风险,划分为无疫情区、零星散发疫情区、一般疫情区、较多病例疫情区等四类,进行差异化防控。

 其次,战“疫”同时稳就业,防范短期冲击带来的摩擦失业。对不裁员、少减员的企业,可以按一定比例返还其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可考虑推出工资补贴、线上培训补贴以及租金补贴等政策,保证就业稳定;加大线上招聘力度,保证“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

 第三,要鼓励企业创新生产模式,推动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型。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应对疫情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培育人力资本和线上产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经过防疫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洗礼,中国经济将长期稳定向好。一方面,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健康化、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危机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倒逼政府加快结构性改革,社会治理将更透明,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