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近,老友往来较为频繁。

前两天赶赴上海,与多年好友老K相聚。一见面,老K便急忙忙地拉着我往路边停靠的出租车走去。

我心想,虽说与老K一年多未见,但俩大老爷们的,也不必如此激动吧。我问他,“你这火急火燎的,是要带我去哪儿?”

他一脸神秘,小眼睛里泛着光,“别问那么多,到了你就知道了。”

我只得由他,这老小子一向令人捉摸不透,很会制造“惊喜”。

神秘菜馆

约莫过了半小时,出租车停了下来,是个还算繁华的商业街。老K带我走到一家店门口,我抬头一看,上面写着“XX记”,是家中式菜馆。

走进店里,老K才告诉我,这是家顺德菜馆,刚开张不久,味道正宗。

老K是顺德人,在上海工作多年。气候、语言、人情都适应了,唯独吃不惯上海菜,一直心心念念老家的顺德菜。而在上海,正宗的顺德菜一直很少,难怪他今天这么激动。

顺德菜隶属粤菜系。在中国,自古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民间谚语,以赞扬南粤饮食文化之丰富、深厚。而其中的凤城,便是顺德的别称。

不一会,菜上来了。名厨辈出的顺德菜,味道果然不错,光是那道「秘制焖鹅」的汤汁,就能下三碗白饭。

图/秘制焖鹅

美食之外,我和老K聊了很多。酒过三巡,包厢的门被推开,走进一个胖胖的男人,比老K还胖。原来是这家菜馆的老板,是老K的老乡,过来敬酒。

小胖老板(姑且这么称呼)与我们寒暄了一阵,我问道,“看你这生意火爆,有没有开分店的打算?”

哪知听到这句话,小胖老板的脸突然由晴转阴。他叹了一口气,“难呐”。

“现在的厨师太难招了。”

之后小胖老板和我们大诉做餐饮行业的苦水,说了很多,但唯独这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在的中式餐饮行业,真的不好做了吗?

一厨难求”的背后

在传统的观念里,厨师是个很不错的职业。

在贫穷年代,厨师接近粮食,既饿不着还能有一份收入,是极好的差事。从“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的调侃中,也可以看出厨师确实过得比较滋润。

图/大款还是伙夫?

十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油领”身价不输白领金领》,轰动一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赞誉,也大大地提高了厨师的声望。

而对餐馆来说,厨师就是灵魂;毫不夸张地说,招到一个好厨师就成功了一半。

但如今,“遇到X东方厨师就嫁了吧”的广告语犹在耳际,厨师的境遇却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新餐饮洞察最近的调研中,炎神鲜牛肉火锅的合伙人王总为招聘后厨人员发愁。“原先是从30多个学徒里精挑细选,如今没得挑,来人即用。因为人少啊。”

王总并不是个例,如今整个餐饮行业的人才供给都处于匮乏状况中。

据重庆汇博人才市场发布的《2018年现场招聘人才供需报告》显示,今年所有行业当中,餐饮行业职位空缺最为明显,平均5.3个岗位只有1个人前往求职,而缺人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厨师、服务员、传菜员、打杂工等。

而在老板们看来,相对服务员、杂工来说,作为技术工种的厨师,招聘管理更难。

“炒菜水平好,技艺高的招不来,留不住;水平差没有责任心的,你不想用。可是又没有别的选择,真是‘一厨难求’。”

为什么如今的厨师这么难找?

按理来说,日渐蓬勃的餐饮行业,理应给厨师带来更多的机会。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厨师认为,厨师行业没有发展前途,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

此前,《名厨》的调研报告表明,在参与调研的12595名厨师中,近1/3人认为做厨师没发展。

原因很简单,工作时间长、生活单调、薪资上不去、未来没保障、晋升机会少、没有成就感、发挥空间少、好机会更少。

加之餐饮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以致于厨师们对职业的未来缺乏信心,并考虑在半年内换工作。

年轻厨师们则频繁地跳槽,想到不同的餐厅试图找到更好的职位,但却屡屡碰壁。

网络上流传的“海底捞服务员一天走2万步”凸显了他们的不易,而厨师们,一天到晚都忙碌于三尺灶台之上,更是充满艰辛。

“就算冬天也是大汗淋漓。”从业近20年的川菜大厨万师傅对媒体说:“我还因为经常抡大勺,得了肩周炎,留下一身的伤。”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之外,漫长的晋升之路也让不少人对厨师望而却步。

据新餐饮洞察,传统中餐后厨一般会有水台、打荷、砧板、灶台、面点、凉菜等岗位,几乎每个岗位都会分级。有些大型厨房光炉灶就有30多个,分头灶、二灶等。学徒都是先从基础岗位——打荷干起,然后轮岗逐步升级。

图/中餐后厨的岗位也有细分

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做厨师,面临的不仅是充满了艰辛的行业道路,还要面对家人、朋友们对该职业的偏见与阻拦。撑不下去,转行,也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由于餐饮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攀升,社会对厨师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中国烹饪协会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餐饮市场规模从1978年的54.8亿元升至2017年的39644亿元,攀升700倍,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今的厨师行业,就是:

内忧外患。

中餐的标准化

“如果能干点其他的,一定不干厨师

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许多厨师的口头禅。

在这样的背景下,餐厅的厨师用工成本越来越高,许多餐饮企业(特别是连锁餐饮)开始把目光投向标准化

比如,一提到肯德基、麦当劳和必胜客这样的西式快餐巨头,人们总会将功劳归功于“简单好操作”,不就是中央厨房做到八九成,送到门店去炸一炸抹抹酱就行了。

但真正的标准化不仅仅只是中央厨房这么简单。

把所有原材料送到店里去,大家可以做出来一样的东西,那才叫标准化。

比如顺德菜,倘若在顺德、广州、上海、北京、香港吃到的味道都一样,这叫标准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正宗”。

中餐和西餐的标准化又有所不同。中式连锁餐厅的菜一定要做到味道一样,那么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工艺,工艺一定是科学的,不可能随着大厨的意思来做,靠的就是标准化,每一道菜都要有多项标准,厨师一定是按着标准来做。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菜肴制作机械化程度低且菜肴变化无穷等缘故,有着很强的手工技术特性。

千百年来,司厨者均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手工操作、经验把握,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烹制成了无数的美食佳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因此“手工操作,经验把握”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根本特点。

而这一点,也正是中餐标准化的难点。

充满希望的探索

中餐的标准化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但是不是就无路可走呢?

当然不是,国内的许多企业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且卓有成效。

首先入局的是一些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餐饮新秀,如盒马鲜生、京东等部分企业推出的机器人/无人餐厅,在AI技术的加持下,这些餐厅应用上了迎宾、配餐、传菜或炒菜的机器人。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尝试都是某个细分领域或局部环节上的零散标准化,这距离真正的中餐标准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而头部房企碧桂园旗下全资子公司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的探索却让人眼前一亮。

据媒体报道,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家全系统机器人餐厅已经于1月12日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商区花城汇广场开业。

图/位于广州的全球首家机器人中餐厅

而这家餐厅的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从中央厨房到冷链运输,再到店面餐饮机器人的全系统搭建与运营,如此先进、完整的系统化这在全世界尚属首家。

据了解,这家机器人中餐厅截至目前已投入46种机器人作为餐厅运营的核心设备,构成整套餐饮机器人体系,包括迎宾机器人、煎炸机器人、甜品机器人、汉堡机器人、调酒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炒锅机器人、云轨系统以及地面送餐机器人等,这套设备在核心技术上均实现自主研发,并且能实现持续升级迭代。

图/机器人餐厅后厨,有着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体系

不得不说,这既是中餐标准化的跨越式进步,也是我国智能科技力量的先进体现。

刚才我也讲到,传统餐饮业的菜品容易因为厨师不同、技艺高低而出现品质不稳定、口味差异大等问题,那么千玺集团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答案就是:标准化、程序化

图/机器人餐厅的双臂煲仔饭机器人

这家机器人中餐厅目前主打顺德菜(老K一定喜欢),在前期研发过程中专门邀请顺德十大名厨参与菜品研制。师傅将菜品制作的油温、下菜顺序、收汁工艺、翻炒方式与时间等要素输入进机器人电脑,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品尝、调校、提升,从机器人制作的几百道菜肴中提炼出几十款优选菜品。这些机器人“徒弟”最终精准地记住师傅的技艺,并在过后毫无差池地将这些技艺表现出来,从而稳定还原顺德大厨的地道手艺。

图/机器人餐厅的正宗顺德菜,色香味俱全

同时,餐厅还在持续吸收更多菜系特点,不断研发新菜品,满足顾客用餐需求。

也就是说,以后川菜、湘菜、鲁菜、浙菜等都可以实现这种标准化。

正如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烹饪大师林潮带评价说:“通过标准化的电脑,机器人每个味道的控制都能做到比人更好。”

到那时,有没有厨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给老K打了一个电话。

“以后你在全国各地都可以吃上正宗的顺德菜了。”

电话那头的老K沉默许久,我猜他应该是高兴地说不出话了;或者,忙着在订返乡的车票?

也是,如果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吃上一口正宗的家乡味道,可能是任何一个游子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