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深圳。

邓小平站在深圳国商大厦楼顶眺望时,33岁的王石正骑着自行车途经楼下。

刚凭借着岳父是省高管的关系,通过倒玉米饲料赚了几百万的王石,在躁动的空气中嗅到了无限的商机。

这应该是王石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而那时的王石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后来一手创办的万科,会长期站在中国地产行业的顶端,一览众山小。

王石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有离开万科的一天,并且是以一种不太体面的方式。

王石出生于1951年,今年已经68岁。

但他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与这个世界的抗争。

68岁,年近古稀。按传统的理解,一个人进入古稀之年,要么疾病缠身、风烛残年;要么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王石都没有。得益于长期坚持的运动习惯,王石身体硬朗,比很多年轻人还要健康。而且,他还在不断“折腾”,不仅游学、出书、赛艇,甚至还想做文化使者,把佛教传到以色列。

2019年11月23日,王石做了一场发布会,推出其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并曝出惊人之语。

面对“你曾说年轻人不要着急买房子,那什么事才是年轻人应该着急做的?“提问时,王石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太急躁了,没想好自己的目标之前,先做公益,或是探险去,别老想着赚钱,别被一些东西困住。

不得不说,王石熬的这碗鸡汤,年轻人实在难以下咽。

一个功成名就钱包鼓鼓的大佬,建议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年轻人“别想着赚钱”“去做公益”?这怎么看都像是一个黑色幽默。

01

 渐渐“佛系”?

据透露,王石的团队正在以超百万年薪的待遇招聘公关大牛,希望把正处在舆论漩涡中的王石“捞”起来,重塑其个人形象。

近来王石屡被刷屏,整容、泄露万科业绩、重提万宝之争内幕等,总之,都算不上是什么好事儿。

另一边,王石似乎正在从“耿直”“抗争”走向“佛系”。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王石直言自己的墓地已经找好了,“墓碑正面只有一个字:静”。

从王石最近的活动中似乎也可以发现这个趋势。

面对虎嗅网的采访,他也说道,“我现在为什么呆在以色列呢?就是搭建桥梁,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桥梁。我觉得我可以扮演这个角色,当然这个挑战也非常非常大。这两个挑战,可以说我未来5年的主要精力,就是三个国家,第一祖国;第二日本;第三以色列。”

此前,在希伯来大学读书期间,王石去以色列后曾和当地高官和学者交流,通过对犹太教的了解赢得了前者信任。

68岁的王石,越来越明白文化,或者文明,对个体乃至国家的影响。

王石似乎选择抛开一切争议,以这种“佛系”的态度面对质疑。

但王石也并非真的不在乎,他曾对虎嗅网记者主动强调“我从没整过容。”

整容是国内公众人物的雷区,因为一张照片,王石过去30多年的铁汉形象变得岌岌可危。

这种形象与王石长久以来的做事风格不无关系,他好像一直在抗争,30多年前下海,因为受不了机关对他个性的打压;20年前踏上珠峰,是自知患病后的奋力一搏。

抗争让王石成名,也让王石受伤。

02

王石的耿直与抗争

2018年10月9日的纽约,”亚洲创变者”颁奖典礼现场。王石在演讲最后说道“Thanks to my wife Meme!”

Meme,是田朴珺的英文名。

田朴珺比王石小了整整30岁,他们的恋情,一直不被祝福。两人高调恋爱时,著名前地产记者兽爷曾写了篇文章《田朴珺撩汉往事,世界就是这样被野路子的女人抢走》。

在万科宝能纠纷最激烈时,股东大会上,有小股东炮轰王石:我看到王先生跟田小姐在一起,我就做空过万科股票……

王先生只有一句回应:“你是看到我和田小姐在一起,嫉妒吧。”

不顾一切与田朴珺在一起,是王石对世俗的抗争,尽管他一直处于下风。

自2012年10月爆出离婚事件以来,王石的个人生活就引发了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迄今为止,王石公开谈论过的恋情一共有三段:初恋女友、前妻王江穗以及田朴珺。

除了高调的田朴珺,前两段感情外人能触及到的信息都非常少。

除了个人生活,工作中的王石也常常“我行我素”。

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举国悲痛。因为发表“万科捐款200万很合适”这样的言论,王石的个人声望降到谷底,万科也遭遇了口诛笔伐。

即使在公司内部,王石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员工和股东对他不理解。王石称,这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那时,郁亮带着万科管理层,一年中飞了28次四川,和王石一起深入汶川,救助灾民,推动灾后重建,帮王石和万科挽回影响。

更早之前,因王石的率性言论而让万科陷入某种窘境的,是王石数次在公众场合声称自己“不喜欢房地产”。即使在他已经带领万科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成功的房地产企业之后,依然如此。

这应该是很让包括郁亮在内的万科管理层和员工尴尬的事情——自家的董事长都不认可的行业和企业,我们又要如何自处?

王石最终还是离开了万科,不知这是万科的幸运还是不幸?

2017年6月21日,在万科历经“宝万之争”“华万之争”“恒万之争”(分别指宝能和万科、华润和万科、恒大和万科)后,一手创办万科的王石宣布从万科集团董事长位置上退休。

如今,王石已经离开万科两年之久,不过作为创始人,万科依然是王石避不开的话题。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起万科,王石直言“我已经离开两年了,我只能这样说,根据我掌握的信息,万科的年报非常好。”

受王石言论的影响,25日万科A股票收盘28.65元/股,涨幅达6.07%,市值暴涨180亿元,达3238亿元。

网络上一片哗然,纷纷质疑王石此举是否属于违规泄密。给王石擦屁股的还是万科,连忙出来回应,“王石未掌握关于公司业绩的内幕信息,王石讲话意在表达万科团队传承做得好,尽管自己已经离开万科两年了,但公司仍然在跑赢市场。”

连连被自己的创始人坑,万科也是欲哭无泪。

这么多年来,王石似乎一直在“做自己”,尽管这种行为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03

激流勇进往事

王石离开万科,是博弈妥协的结果。

2015年7月,宝能系首次举牌万科。年底,王石在万科内部会议上表示,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万宝之争”(亦称“宝万之争”)开打。

半年后,宝能提请罢免王石等董事、监事。两年内,华润、安邦、恒大、深铁等大型国企民企先后深度介入。直到2017年6月,深铁成为万科A第一大股东,尘埃落定。旋即,王石宣布退位,郁亮接棒。

彼时,王石在朋友圈中称:“我在万科34年,当了17年的甩手掌柜;现在将开始自己新的17年。再过17年,我也才83岁啊!”

看似洒脱,但把一手带大的孩子转手他人,个中心酸只有王石自己知道。

据自媒体远方青木记录,王石在1983年发现了一个“商机”,北方的玉米运到南方,可以赚不少差价。

但是王石是白手起家,没有本钱怎么办?

于是,王石就从北方赊了账,让北方的玉米先发过来,王石在南方销售后,半年之后再给钱。

从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个月,“白手起家”的王石,爆赚300多万元,用这笔钱,创立了万科集团。

王石每次提及此事,都颇为自豪,称:

“这就是我下海挖的第一桶金,干干净净。”

但当年他是怎么一毛钱不花就从北方赊来了百万元级别的大量玉米,他从来都不谈,那可是1983年,普通人想从银行借几百块都很难。

“如果王石不是省委书记的女婿,他可能连一车玉米都赊不出来。”

远离体制,后来被认为是王石下海创业的重要原因。但无论是创办万科前,还是创办万科后,王石的所收获的个人成功又皆与来自体制的庇佑密不可分。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大概是“万宝之争”中,造成王石发声与角色之间割裂的根源。

王石这个人,比他自己想象中要复杂,比外界想象中要简单。

04

原点回望

一个人小时候如何过日子,长大后总是很难忘记的。

王石的孤傲、强硬、率性和理想主义,也和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他自认为:

小时候,相对于“商”而言,我对“官”更熟悉。

查阅资料可知,王石小学是在北京小学上的,就在故宫后面。因为父母是机关大院里的中层干部,家住在普通的筒子楼里。有时去同学家玩,他惊讶地发现,同学家里有地毯、电话、沙发、很大的客厅。后来才知道,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部级或更高级别的干部。

八岁搬到郑州以后,住在干部大院里,邻居也都是什么书记、局长、政委、总工会主席之类的。

图/70年代,王石在部队,图源三联书店

可以说,王石拥有一个小官二代的标准朋友圈。商人是什么鬼,可能根本不在他的意识范围内。

所以在王石的人生计划里,从商是个意外。

从过往经历看,王石的骨子里更像一个喜欢文史哲的文学青年。从小喜欢读书,就算躺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都要枕一本已经翻烂的《大卫·科波菲尔》入睡。传闻他有一个当过校长的司机,经常会给他买书。

而关于王石为什么会喜欢田朴珺——一个颜值不在一线、大学都没读完的四线小明星,一度是很多网友的蜜汁困惑。

说起来,男人选择什么样的女人当老婆,跟自己的妈通常很有关系。要么相似,要么相反,或者奇妙的兼而有之。

资料显示,王石的母亲姓石,王石的名字就是父母双方姓氏的组合。

这位王夫人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她是少数民族锡伯族。这是一个习性强悍、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王石母亲的个性也很符合锡伯族的特点,作风强势,咄咄逼人。

她曾经做过郑州火车站的副站长,郑州是铁路大枢纽,忙起来经常没日没夜。放在现在,也是标准的女强人。在家里更是拥有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

可想而知,王石喜欢的女性,身上应该有母亲的那种强大生命力,但又不能如母亲那样咄咄逼人。他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女强人,而是一个披着女强人外衣、会温柔会撒娇的小女人。

虽然发誓一辈子不靠男人的当年青年新女性对这个结论大概不会认同,但还是得说,田小姐表现出来的特质和这个人设真的有着惊人的一致。

这样看来,一切回到原点,似乎都可以找到答案。

据说,王石现在极度自律。

他戒糖戒酒,坚持无氧运动,甚至运用道家五行静功让自己在一分钟内入睡。

从这点讲,王石依然在抗争,并将一直抗争下去。

也许,我们值得重新思考一下:

68岁,还有多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