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中,上岸之路变得尤为曲折。

据相关媒体报道,旷视科技寻求香港IPO本周四获批,计划筹集5亿—10亿美元,目前尚未启动预推介。对此消息,旷视科技不予置评。

而就在前段时间,旷视科技被传估值难保、将推迟IPO。虽然旷视否认了传言,但质疑的种子已经种下:冲击AI第一股的旷视,能否保住40亿美元高估值?

若将视线拉高,这其实并不是针对旷视一家的质疑。问号的背后,是AI技术企业们在现阶段面临的共同考验:如何推进商业落地和打开变现渠道,让技术创造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中创建最早的一家,旷视科技的上市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AI赛道的晴雨表,对于有意向上市的其他独角兽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1

负重上市:半年亏损52亿

8月份,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引发关注。

在此之前,AI领域一直酝酿着一波上市潮,寒武纪、商汤、依图均被传出计划在科创版上市的消息。如今,旷视快人一步抢先出手。

业界认为,一旦成功上市,旷视将成为在香港和全球首家上市的真正人工智能企业,堪称“人工智能第一股”。

根据公开信息,在2019年5月完成7.5亿美元D轮融资后,旷视科技估值已达40亿美元,被业界称为又一个“AI独角兽”。

旷视科技创始人之一印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上市这是会发生的,我们希望我们会是第一个”。如今看来,在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同时,旷视也面临重重挑战。

据旷视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旷视营收分别达到6780万、3.132亿和14.269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58.8%,实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这也是旷视能抢占上市先机的重要原因。

但招股书同时披露,截至2018年6月30日及2019年6月30日止的半年内,亏损分别为7.29亿元及52 亿元,同比增加 613.3%。这意味着,近一年多来,其亏损增幅远高于营收增幅。

堪称“流血上市”旷视科技,还存在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的隐患。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到2018年,旷视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7816.5万、2.05亿和6.13亿, 2019年上半年为4.68亿。

虽然作为科技公司,在研发上巨额投入在所难免,但今年旷视的研发成本占比几乎接近总营收的一半,在行业内偏高。

就目前的市场格局而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并称“CV四小龙”。

有资料显示,商汤市场份额居首位(23%),其次是旷视(20.6%),依图、云从紧随其后。而且,旷视在重点投入的人工智能视觉安防业务上,还遭到华为、海康、大华等巨头的蚕食和阻击。可以说,旷视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巨大。

尽管挑战巨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旷视科技的市场前景依旧广阔,提升空间很大。据工信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旷视的上市进程搅动AI市场,人们难免会预测AI上市潮来临。实际上,“CV四小龙”除了旷视科技之外,其他几家也在跃跃欲试。

1)云从科技称,计划明年上半年申请科创板上市,其最新一轮融资于2019年6月完成,披露估值达200亿元。

2)依图科技曾在2018年预计,两年左右实现上市;今年9月初回应时称“在积极评估各种机会”。

3)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徐立近日称“不急于上市”,外界猜测,商汤科技有可能选择科创板。

2

备受资本青睐

要说这一路走来,旷视创立的时间其实并不短了。

小米创立10年,如今已经位列智能手机行业全球Top5。旷视创立9年,却仍被定位在初创企业。这样的差距和两者分属的赛道密切相关。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接近于商用还是在本世纪。而这一轮的跃进更是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后,在资本力量推波助澜下达成的。

旷视就是这一波AI浪潮的重要参与者和既得利益者。

2011年10月,旷视科技成立。创始团队中,印奇主攻视觉识别,唐文斌负责图像搜索,而杨沐负责系统架构与数据挖掘。2012年,三人研发的Face云平台获得当年创业黑马大赛年度总决赛冠军。

姚班的出身为旷视吸引来了更多清华学子,聪明人的聚集效应逐渐显现。

同时,天才、冠军这样的字眼,很快抓住了投资者的眼球。

“这几百万先拿着,不够尽管说话。”2012年8月,旷视在成立仅一年之后,就获得了联想创投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据说,当时联想创投总裁贺志强从旷视的办公室刚出门,就看到了同样想要前来投资的李开复。

李开复毫不吝啬对旷视的肯定,“他们是我多年来见过最强的团队,很多团队有一两个技术精英,旷视整个团队都是。这么强的团队让我想到了早期的苹果和Google。”

于是,一年后,旷视科技又收获了由创新工场和联想创投共同参与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作为国内AI赛道最早一批进入的技术初创企业,早入局对其来说是硬币的两面。当时,人工智能就像天边的云彩,听起来高端,却难以落地。旷视面对的既是一片广阔的市场,也是一片空白的需求。

旷视是幸运的,遇到了敢于吃螃蟹的人,这个“人”就是支付宝。

支付宝的人脸支付横空出世,而技术提供商旷视科技,也由此打响了自己的第一枪。

作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天选之子”,旷视的第一次商业化落地就得以与支付端的巨头合作,起点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3

未知的商业化之路

背靠巨头,在获得资本输血的同时,也能获得优质的应用场景和资源。然而,旷视并不是阿里的独宠,CV四小龙中,除了具有中科院背景的云从科技,阿里已经向其他3家都抛去了橄榄枝。

抛开这点,旷视科技作为整个赛道上最早出发的企业之一,将它称为中国AI初创企业的探路者,并不为过。

​而旷视所探的,就是技术商用落地之路。

在已经跑出来的CV头部中,旷视的商业化路径也是自成一派。与其他几家以金融、安防等政企业务起家不同,旷视的商业化落地发端于互联网应用。

在零售领域,旷视的技术服务于阿里“淘咖啡”无人店、好邻居便利店等场景;在手机领域,旷视的客户包括OPPO、vivo、小米、诺基亚、荣耀、锤子等厂商,其中ov和小米也是商汤的客户;在互联网应用上,旷视为美图秀秀、今日头条、滴滴、e代驾、神州租车等App提供人脸识别技术。

如今商汤也在消费级市场布局广泛,与旷视在客户上多有重叠。但两者的商业模式随着业务的发展,已经向不同方向分叉,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商汤布局平台化,而旷视则转向了物联网。

只不过,如今仍处于技术研发、教育市场、战略转型的初期,旷视需要持续投入来搭建AIoT的基础设施。收割期还远没有到来,入不敷出是必定的。但这是技术企业成长期的普遍规律,急不得也绕不开——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累积能解决的问题,都只是阶段性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泡沫也会破裂。

近年来,人工智能一词如高岭之花,受到资本追捧的同时,却又只可远观、难以看清。如今,随着热情渐渐冷却,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对技术商业化的要求正成为市场评估AI企业的重点——如今身处赛道头部的独角兽,都是在艰难穿过技术商业化的荆棘丛后,才有了如今的光环。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AI产业发展至今,大有颠覆各行各业的趋势,但无论是涉及AI的传统科技巨头还是AI创新公司,如何实现AI高效落地,让AI快速地产生价值,一直是极大的挑战。

也就是说,旷视科技上市仅仅只是个开始,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火星财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