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回归港股的阿里巴巴,为什么不回A股?​


文 | 华商韬略 曹谨浩

编 | 倪晨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

低调完成了港股上市聆讯的阿里巴巴,如今时隔7年再度回归香港。考虑到近期外资机构纷纷撤离中环的形势,阿里此举无异于为香港打了一支强心针。

阿里此番在港交所上市,是时隔十二年的回归。阿里巴巴旗下B2B业务曾在2007年第一次登陆港交所,但在2012年时因为淘宝天猫的崛起,阿里在港股的市值被严重低估,马云在无奈之下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一年多后,当马云携旗下所有业务再度回归时,却由于“同股同权”的限制,港交所拒绝了阿里巴巴的回归申请。

没有想到的是,在香港碰了一鼻子灰的马云却接到了来自美国的橄榄枝,而且是纳斯达克与纽交所的双重肯定,两者同时确认接受阿里的“同股不同权”的治理架构,并呈现出争抢阿里之势。

2014年9月,几番权衡之后的阿里最终登陆纽交所,融资超过250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IPO,还创下首日市值2383亿美元的历史记录。

消息传来,固守规则的港交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媒体认为没留住阿里巴巴是香港证券业的耻辱。后来,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也坦诚:“没让阿里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

此后港交所吸取“错失阿里”的教训,不仅完成了对多层股权制度的改革,如今还终于迎回了阿里巴巴。但当港交所和阿里巴巴重新牵手的时候,一河之隔的A股股民却又一次沦为看客。

不断发展的阿里巴巴为何不回A股呢?


90年代,国内科技创业如火如荼,但当时的A股市场90%都服务于国有企业,上市指标由地方政府管理,没有多少名额留给民营企业,更不用说那些处于创业阶段的IT公司。

1997年,成思危首先提出要开办创业板,为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但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原本即将落地的创业板陷入难产。

创业板难产,国内创投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得不依靠海外资金来输血维持生计,进而因为外资问题而纷纷远走境外上市。

从搜狐、新浪、网易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一代代互联网头部企业都选择远走海外,而与此同时,红杉基金,老虎基金,日本软银等外资创投机构却在中国市场盆满钵满。

而A股市场化机制改革一直难以执行到位也众多头部企业重回A股的拦路虎。一方面注册制迟迟无法落地,上市门槛太高,另一方面,90年代沿用至今的监管制度难以对股市造假者进行有效的严厉打击。

从90年代的银广夏事件,到后来的蓝田造假案,再到今天的獐子岛与康美,对于动辄上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造假规模,区区60万的顶格处罚根本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的赔偿官司也常常是旷日持久的鏖战,造假者很难及时为造假行为付出代价。

造假不严惩,也变成头部公司们回A股的羁绊。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巧合是,2014年,当阿里巴巴几番周折登陆纽交所创下IPO的记录的时候,恰好是冲高到410亿的乐视网第一次坐上创业板首席。而如今,阿里巴巴高居行业领航者地位,造假的乐视却已衰落几乎被人遗忘。

凡此造成了结果是A股赌徒心态弥漫,庄家与内幕交易猖獗,行情的风云变幻,融资与投资的两大基本功能受到极大的冲击。

以至于服务于科技股的创业板成立之后,仍旧挡不住众多巨头纷纷赴香港、美国上市,除了阿里巴巴选择回归香港外,就连飞鹤这样的国内奶粉龙头企业也悄然登陆港交所。

如果说港交所错过阿里巴巴被骂成耻辱的话,二十多年来几乎错过所有互联网头部上市公司的A股资本市场可以说无地自容了。

而当阿里巴巴回归港股消息一出,有人认为下一步登陆A股可以期待,但从港交所为迎回阿里巴巴的所做努力来看,A股要迎回阿里巴巴,仍是长路漫漫。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