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铁,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曾经李白笔下的浪漫遐想,随着高铁穿行已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国人,甚至开始跨市省上下班。而成都、哈尔滨等边远城市经济,也因其打开了新成长空间。

深刻改变,也来自产业端。一列高铁动车组4万个零部件,辐射20多个省市、带动600余家一级核心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企业,带动钢铁、铝型材等10余个产业发展。1比5的拉动经济效应,让高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巨擎力量,还延伸了国外。出口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铁,甚至成为老外眼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品质的新名片。

满满的all in节奏感,来自哪里,又是否会有更大惊喜呢?

作者:南衡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誉我国的新四大发明。

有意思的是,相比后三者的轻量互联化,高铁满满的金属感,总有些国之重器的感觉。

这种形象冲突,增加了大块头的话题性。

该如何解读呢?

先来看看这位神车的制造企业——中国中车。

事实上,中国中车的历史可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1881年的中车唐山公司,已有138年。百年来,南北各地多家铁路机车车辆制造厂经历成立、聚合,于1986年成立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2000年,分为南车、北车两大集团公司。2015年,南北车实施重组整合,组建成中国中车,成为A+H股上市公司。

合并后的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所谓规模越大,责任越大。其不仅承担国民出行效率、城市轨道水平提升重任,也扮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引领者角色。

中国中车有限公司

中车本色

实际表现如何呢?

业绩,是最直观的体现。

中国中车201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961.47亿元,同比增长11.42%;归母净利润47.81亿元,同比增长16.19%。

营利双增。可以看出,体积庞大的中国中车,业绩仍持稳健增长态势,符合预期。并且,其归母净利润增速也超过营收增速。

从业务板块看,最亮眼业务是铁路装备和城轨及城市基础设施业务。

其中,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占比高达56.04%,收入同比增长20.25%;城轨与城市基础建设业务收入占比18.53%,同比增速37.67%。

铁路装备业务中,动车组业务表现最佳,收入303.02亿元,同比增长21.5%,客车业务增长率更是达到187.1%。

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总收入178.20亿元,城市轨道车辆收入就占163.94亿元。

同时,公司还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有意缩减期间费用。

2018年上半年,中国中车管理费用60.22亿元,2019年上半年59.91亿元,同比下降0.51%,管理费用率降至6.23%。同时,2019年上半年,公司财务费用3.13亿元,同比大降59.23%,财务费用率降低至0.33%。

从其中期报看,中国大陆营业收入869.66亿元,同比增长11.28%;除大陆外的其它国家或地区收入91.81亿元,同比增速12.79%。

但占比看,中国大陆收入占比高达90.45%,其他国家或地区累计收入占比不足10%。由此来看,国内市场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专家表示,在客货运重要新线投产,运输需求提升,铁路设备业投资仍处景气周期背景下,中国中车2019年下半年业绩有望继续稳健增长。

不难发现,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中车,依然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这种活力性,也让其行业地位不断加强。

2019年5月,在第七届“港股100强”评选中,中国中车获得“综合实力100强”第38名的佳绩,相较前年再次前进5名。

2019年9月1日,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中国中车位列第89位;在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中车排名第29位。

中国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表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高铁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运输能力强,整体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世界领先。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成绩背后,离不开中车人的努力。专家表示,在行业趋向饱和,国外市场风云扰动的大环境下,中国中车仍能稳健增长,彰显投资价值,实属不易。

中国高铁

创新说话

原因是什么?

强大的创新研发力、高端的技术支撑是一个重要考量。

201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43.88亿元,同比增速8.95%,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同时,科研实力雄厚,科技团队人数达到三万余人,不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精人才。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中车累计获得1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和参与起草并发布现行有效国际标准89项、国家标准239项、行业标准703项,技术标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近3年,中国中车每年专利申请量均保持4000件以上,目前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位列中央企业第8位。

不难发现,作为一家生产制造类企业,中国中车的科技感满满,强大的研发实力更不容小视。这种实力,奠定了中国高铁的神车实力、让其成为中国速度、中国质量的代名词。

以此来看,其与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等一同位列新发明,也就找到了原因所在。即四者都饱含科技基因,都因创新带给国人生活乃至国民经济深刻变革。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创新性渗透在中国中车的每个细胞中。

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为例。

公开资料显示,中车株洲所创立于1959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老炮企业。梳理其发展路径,科技创新的概念贯穿其60年历程。

早在80年代末,中车株洲所就将目光瞄准以交流传动为特点的机车牵引新技术。通过7年苦战,1996年,我国首台交流传动原型电力机车AC4000终于诞生。

同时,中车株洲所坚持技术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双重战略模式。最引注意的,当属永磁高铁。从直流到交流再到永磁系统革新,该所用创新速度推进我国的高铁进程。

再如,在自研时速380公里动车组时,先后与清华大学等62家科研单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高效研发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数万名技术人员多年努力,终于完全掌握高速动车组9大关键技术和10大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产品体系,构建了时速200公里、时速300公里、时速350公里三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产品技术平台。

2016年3月,中车株洲所自主开发的全球新一代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成功在时速380公里级中国标准动车组上装车试验成功,此举标志我国自主高铁动车组装载世界“最强大脑”。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国中车株洲研究院还与极限元达成技术合作。极限元为其提供智能语音技术,以实现轨道交通领域机车、列车等不同场景下的智能化需求,满足产品创新。

另外,中国中车通过独立研发,弥补信号系统的短板。

2019年6月10日,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通号”)发布符合欧标的ETCS信号系统---SigThemis。紧接着,7月25日,中车通号又发布全自主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信号系统---tSafer-UC1000。

对此,株洲中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可安表示,前者是适用于干线铁路的信号系统,比如说高铁;后者是满足地铁、轻轨、市域城际、磁浮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制式应用需求的一套完整CBTC信号系统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最关键最核心的子系统之一,对于中国中车来说,这项系统技术的掌握,将大大增强其获取海外订单实力。

事实上,正是依靠这些强大自研技术,中国中车奠定了行业话语权,用实力一次次敲开海外市场。

历史早已证明,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中国中车从“一穷二白”到“走向全球”,靠的就是可贵的研发精神、强大的核心技术。

No.3

中车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激发了中国中车持续的创新精神?

治国需要国策,治家需要家法,治理企业当然也需一套模式,对 于中国中车这样的大型央企,管理模式不仅必要,而且还需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事实上,正是中国中车的管理革新,且模式多元化,激发了其创新实践。

据悉,中国中车通过上市、混改、重组和国际化等方式,不断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企业活力和产业竞争力。

中国中车副总裁徐宗祥表示,中国中车针对自身特点探索综合性配套改革的“中车模式”,采取“一企一策”方式确定对子企业的授权放权事项,建立差异化、科学化、精准化管控模式和运营机制,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活力。

并且,中国中车还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中车所属30家全民所有制子企业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改制为有限公司。

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中国中车加强法人治理制度建设,规范董事会建设,建立专职外部董事队伍。

目前,中国中车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子公司三个层面均设立董事会,“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确保了法人治理规范高效运行。

可以说,正是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让中国中车优势凸显,成为其创新不断、活力不断的重要原因。

中国高铁复兴号

战略新布局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中车的创新能力,还体现在精准的战略层面。

马云曾说过,“战略不是花拳绣腿,不需要花哨理念,只要脚踏实地的结果,若不能落实到目标上,都是一句空话。”

中国中车,也是一行动派。具体表现即在协同、开放。

企业合作方面,2019年9月10日,包钢(集团)公司与中国中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表示,中国中车将加强与包钢在钢铁产业方面合作,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基础上,将合作向矿山设备、稀土领域、先进装备和电商平台等方面拓展,在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实现共赢。

2019年9月份,福伊特集团与中国中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致力电驱动系统领域开展合作,携手拓展商用车市场,进一步开拓轨道及工业市场业务。

资料显示,福伊特是一家全球性高科技集团。凭借包括系统、产品、服务以及数字应用在内的广泛解决方案,为能源、石油与天然气、造纸、原材料及运输与公共交通等领域树立行业标准。

在地区合作方面,2019年3月2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中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中国中车将在科研、产业、资金和人才方面,对贵州轨道交通运输装备产业、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进行支持。

同时,贵州支持中国中车推动现代有轨电车等新制式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打造西南地区新型轨道交通系统产业链等。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还将共同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贵州支持中国中车发挥风电、新能源汽车、污水收集及处理等绿色产品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并在贵州发展风电设备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推广。

也基于此,有专家表示,中国中车正朝新能源方向发力。而最近的收购事件,则印证了上述观点。

2019年9月17日,中国中车全资子公司中车产投取得*ST安凯股权,成为其新控股股东。

据媒体报道,中车产投介入安凯后,将依托中车时代电动,以及其已收购的一汽无锡客车、石家庄双环汽车、重庆恒通客车、广州中车客车、以及常德大汉客车,形成全国范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布局。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中车可能将旗下新能源汽车资产收购并打包整体上市。

不难看出,中国中车正在布局战略大棋。从创新布局到创新实践,中国中车用行动抓住了行业发展脉搏。

不止是中车速度

也正是这种敏锐性,让中国中车抓住了产品机遇,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速度。

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中车研制的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在试验台上跑出605公里/小时的试验速度。一举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随后,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下,中国中车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即如今的复兴号CR400AF/BF 型动车组。

这一高铁的成功运营,使我国一跃成为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国家,铁路技术装备达到领跑水平。

除了速度,中国高铁的安全性更值得关注。

曾有网友实验,时速300公里的列车上,一枚竖立在列车窗台上的硬币,竟可8分钟不倒。

对此,中国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表示,中国高速动车组采用了减振性良好的高速转向架,车厢内振动小。

他还表示,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垂向稳定性是衡量高铁运行稳定性的3个指标,中国高铁列车这3个指标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中车四方所携全寿命周期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参展青岛国际软博会

中国名片

这种高效安全,这种中国品质,成为中国中车国际化的一把利器。

实际上,中国中车已成中国高端装备参与“一带一路”、更好“走出去”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中国中车产品已出口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对于中国中车的国际化之路,中国中车董事会秘书谢纪龙表示,“中国中车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四大转变’,即出口产品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出口市场从亚非拉到欧美澳飞跃,出口形式从单一产品出口到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出口,出口理念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进去’、品牌‘走上去’的转变。”

在产品“走出去”方面,近几年,中国中车为印尼提供的高速动车组、为老挝提供的机车、为巴基斯坦提供的地铁、为埃塞俄比亚提供的轻轨等,都是上述各国首次引进此类产品。

产能“走进去”方面,中国中车在美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地新设公司,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在美国、德国、英国、捷克、瑞士等组建了联合研发中心,集聚了全球行业顶尖人才,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

品牌“走上去”方面,中国中车与相关国家建立稳定关系,依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打造“中国装备”的金牌名片。

谢纪龙表示,针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中车着力推进“三个关键环节”,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中国企业”到“跨国经营”。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中车更在系统性的输出“中国方案”。

2019年6月中旬,中国中车旗下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举行意大利现代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

中国中车副总裁王军表示,这个全球性研发中心,以中车唐山公司控股的意大利蓝色工程技术公司为依托,推动两国在交通领域的技术合作,为当地提供创新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交通领域技术服务。

这种专家式的综合实力,也让中国中车敲开欧美之门。

2019年9月11日,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匈牙利签下订单,向其提供两种型号的“火车头”,并满足欧洲货运铁道的“七国认证”标准。

再将目光移向美国。2019年8月14日,在美国波士顿金融区、新地铁吸引了乘客眼球。该车由中车制造,接下来还有400多辆中车制造的地铁,将陆续出现在波士顿的轨道交通上。

在专家看来,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高铁已成行业标杆,靠实力说话的中国中车,受到国际市场青睐自在情理之中。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高铁体系发展提供清晰框架。与此同时,凭借设计和程序标准化,中国建设高铁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2/3。

综合来看,中国中车在速度、安全、性价比上,都有一定优势。这是其成为“国家名片”的重要原因。

智轨首次“出海”试跑

依然在路上

这张厚重名片的打造,离不开中车人的努力,几界领导层更是关键。

公开资料显示,刘化龙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车集团、南车股份担任重要职位。

2015年09月至2016年11月,任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总经理。

2018年01月至今,任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刘化龙曾表示,我们的创新方法,就是自主创新,如何实现中车的自主创新,结合我们这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就八个字,这八个字也是中车的创新八条,具体来讲是“明志笃行,固本培元”。

刘化龙还认为,40年前中车还没有对外合资合作企业,40年后,中车中外合资企业超30家。

截止2018年4月,中车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83%拥有铁路的国家,高铁也已成中国制造的一个名片。中车用自己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国开放是必然,未来一定会继续走好开放与合作之路。

不难发现,创新与合作是中国中车发展战略的基石。

站在行业角度,这种基石性还有更大的价值感。

根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建设的进程中,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至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这较2015年增长近一倍。

另一方面,国内高铁客运量高速增长,为中国中车提供更大市场。

数据显示,2008年高铁年客运量仅734万人,2017年攀升至17.52亿人,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83.74%。

同时,随着乘坐高铁人数增长,高铁票价也呈上涨趋势,在改善高铁盈利状况同时,作为制造商的中国中车必然也会受益。

由此看来,新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中车也会迎来新的发展。不过,机遇之外,也有挑战。即如何满足国人更高效、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做好城市经济、甚至中国经济的一个持续引擎。

中国中车董秘谢纪龙曾表示,面对中国高铁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车人“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看点满满 新价值大门

事实也确实如此。

2019年7月25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表示,正在研发时速400公里可变轨高速列车、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和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的京张智能列车。

余卫平介绍,中国中车研发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高速列车将可在多重轨道上运行,让洲际旅行快起来。同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也将为乘客提供更友好体验。

除了速度,中国中车还在依托智能传感、大数据等技术赋予轨道交通装备。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金融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柴永强表示,不难发现,中国中车的创新步伐仍在加快。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中国中车正在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转型。众所周知,中国中车凭借创新实力,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商,到综合方案提供商,精准了抓住了市场难点痛点,由此树立的护城河,让其打开了一次价值升腾之门。而现在,中国中车又一次凭借敏锐市场洞察,向大众综合智能服务商转型,基于强大轨道交通承载,借助模式生态创新,让其成为集出行、购物、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载体。这是中国中车打开第二次价值大门的关键。

显然,成功演绎中国速度、中国品质、中国创新的中国中车,依然看点满满。

数字、智能赋能的中国高铁,all in的价值感,更是看点满满。如何表现,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