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征信5家股东被曝不愿分享数据

9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5家机构拒绝向百行征信提供个人征信数据。目前,百行征信的8家民营征信机构股东中,只有3家同意向百行征信提供数据。

该报道称,2018年3月,央行发起成立了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旨在覆盖在央行没有信用记录的4.6亿人口。但成立一年半以后,作为唯一一家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市场化机构,百行征信覆盖的用户依然很少,主要原因则是缺乏巨头们的支持。

报道称,一名匿名的百行征信员工称,百行征信希望从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获得个人信息和信用数据,包括姓名、ID和手机号码,以及借款和还款历史等。

曾参与过与百行征信谈判的一名人士表示,如果是央行要数据,而不是百行征信,可能(腾讯和阿里巴巴)早就给了。

2018年5月,百行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正式挂牌,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是百行征信的8大股东之一,其他6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平安旗下的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中国互金协会持有36%的股份,为最大股东,其他8家民营机构各自持有8%的股份。

截图来自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

资料显示,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3 月 17 日,注册资本 5000 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林海峰。

芝麻信用目前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为井贤栋,总经理为胡滔,母公司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蚂蚁金服。

巨头痛失个人征信牌照

中国征信体系目前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其中,央行下属的征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央行征信中心接入了35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约10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以及2600多万户企业及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央行征信系统的查询频率为平均每天555万人次个人信用报告,30万人次企业信用报告。

在企业征信方面,市场化竞争格局已经基本成形。截至2019年8月末,全国21个省的133家企业征信机构在央行完成备案。

但是,在个人征信领域,市场化依然存在诸多困难。目前,央行征信系统未覆盖的人群仍然有4亿多,近年来,由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这部分人群的社交和互联网信贷信息大多被互联网巨头掌握。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微信在全球拥有10亿用户,其中,微信支付绑卡用户超过8亿。2019年初,支付宝全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0亿。显然,腾讯和阿里两家在互联网用户数据方面已经取得垄断性优势。

图表来自第三方机构统计

实际上,互联网巨头们曾有机会拿到个人征信牌照,央行也为此积极推进过。

2015年,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这在当时被解读为,央行对民营个人征信机构启动验收考核。

然而,半年过去后,上述民营征信机构并未获得征信牌照。直到2017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公开表示,经央行综合判断,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这意味着,单独的民营机构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愿望彻底破灭。鉴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敏感性,及个人征信市场化实践的不理想,监管部门果断放弃颁发多块牌照的尝试。

在这种背景下,百行征信在2018年初诞生了。可以说,百行征信是央行为保护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征信信息安全、既能推进市场化运作,又能最大限度平衡互联网巨头利益的产物。

从股东构成看,除了中国互金协会外,其余8家机构均为市场化机构,持股比例相同,这有利于其保持独立性,对信息主体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成立百行征信的目的在于,填补个人征信对互联网金融的空白,打破因信息孤岛造成的“多头借贷”局面,与央行征信中心的银行借贷市场形成互补关系。最终,央行征信系统和百行征信将构成覆盖中国全部人群的征信版图。

将用户划为“三六九等”是政治不正确

为何不给互联网巨头单独发放个人征信牌照?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曾指出,8家民营个人征信机构在三个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

第一,每家机构都想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客观上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信息覆盖范围受到了限制,导致产品的有效性不足。

第二,8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集团发起创建,在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

第三,8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存在信息误采误用的问题。

实际上,上述问题在近几年的个人征信领域已经表现的非常严重,例如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支付宝有芝麻信用分,腾讯也一度推出了自己的评分体系。目前,芝麻信用分已经被用于到包括借贷领域的酒店住宿、单车租赁等各种场景中,抛开这种信用分的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谈,这种个人信用信息的过度使用是否合理?是否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被误用风险?此前,支付宝曾因为用户协议里“可以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的模糊条款引发争议。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公开提醒说,对征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大数据不是征信,而且征信和诚信也有区别,征信是跟资金有关的,主要是考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个人征信产品的运用场景应该主要在借钱还钱的信贷领域,不是什么领域都能用征信产品。在其他领域广泛交叉使用,容易导致侵害个人信息隐私权益的法律风险。

实际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监管部门对征信信息的用途限制的非常严格,只能被用于信用,不得用于营销场景。

商评君还想援引一段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的观点,供征信行业参考。万存知曾指出,个人征信机构应该坚持政治上的正确性。

他举例说,现在大数据公司掌握的信息很多,根据这些信息能判断用户在哪儿工作,工作单位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还是一般性的工作,用户的朋友圈是有名望的达官贵人还是下里巴人;也能判断用户住哪儿,住在豪华社区还是简易房里面?消费方面,用户喜欢大手笔还是喜欢买便宜货?根据这个特征,住的比较好、支付能力比较强、工作好的,信用评分肯定高,反之他的分就会低。

万存知强调,作为一个商业组织,要做市场营销,通过这种方式无可厚非。假如要做征信,把人画成不同人群,分成三六九等,将来在各个方面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恐怕是有问题的。这种歧视性的安排以及这种理念、这种做法是政治上不正确,不能保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经不起理性的反思。

在这一点上,腾讯信用分目前看比较谨慎,芝麻信用分还是应当好好反思。

民间大数据公司接连被查

其次,在个人信息不被滥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及大数据公司普遍做的不好。最近,全国各地有多家大数据公司因为非法爬取个人数据被警方调查。

9月6日,杭州西湖分局集结200余名警力,对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魔蝎科技进行统一抓捕。

魔蝎科技CEO周江翔、新颜科技CEO黄向前以及公信宝项目方,先后被警方带走调查。其中,魔蝎科技被传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公信宝被查也被相关人士分析为大概率是因为“数据”的事情。

此外,据媒体报道,新颜科技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黄向前也被警方要求协助调查。新颜科技合作机构数量超过2500家,包括招联金融、杭银消金、苏宁金融、万达贷等。

9月11日,公信宝主体运营公司杭州存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被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古荡派出所查封。公信宝被查可能涉嫌交易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公开信息显示,公信宝爬虫数据包括联通、智联招聘、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宝,甚至是人行征信数据等。

上海诚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聚信立)近日也向商户下发通知,聚信立将暂停对外提供用户授权的运营商爬虫服务。公开信息显示,聚信立客户超过3300家,覆盖1.5亿人,日均查询220万,总查询10亿,黑名单库1200万。京东数科为聚信立第二大股东。

在大数据行业“扫黑除恶”大背景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人征信行业也将面临严峻考验,互联网巨头有必要重新思考并平衡好商业化和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个可见的趋势是,对大数据机构违法行为的打击,将切断个人信息的灰色获取渠道,驱使互联网金融机构寻求合法合规的合作方及征信机构,这自然有助于以百行征信为代表的正规军的发展。

互联网巨头的抉择时刻

如果将大数据比作高速公路的话,那么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不同玩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各类中小型大数据公司,包括近期被严打的爬虫类数据公司,它们有点像以前各地县城、乡及村私自设立的公路收费站,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违法的,注定要被取缔。

第二类类似于民间资本出资修建的快速公路,管理相对比较规范,但并未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类是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的高速公路,有明确的收费和管理制度。

第一类的出路目前已经明确,监管部门正在加速清理;第二类有可能在整改合规,或引入国有资本、和国有机构合作后,获得合法性身份,才能继续运营下去。

第三类就是以百行征信为代表的正规军,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征信的支柱。

到目前为止,央行一直在大力支持百行征信加速市场化运作步伐。

8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到百行征信调研并出席座谈会。调研期间,易纲询问了解百行的业务数据库建设、软硬件选型、数据采集的困难等情况,对百行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为生命线的安全管理理念表示赞同,随行的包括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

29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再次赴百行征信,调研公司主要业务开展情况,传达落实易纲行长对征信行业发展、支持百行征信的指示要求。

万存知对百行征信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市场化规则、合法合规运作。二是要尽快锻炼、培育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三是与各相关合作机构之间,在业务上要做好沟通协调,共同推进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建设。

9月中旬,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在营的P2P网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

显然,考验互联网征信巨头觉悟的时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