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三十余年,有一个群体他们在资本市场中如鱼得水,既搅乱一池春水,又深潜这不见底的潭水。

一系列操作是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而背后是空手套白狼与令人咂舌的金融杠杆,这些普通人畏之如狼虎的东西,在金融资本客受众群却成了牟利的工具。

崛起、繁荣、坍塌,简单的六个字足以诉说金融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它既造就了有数的富豪,同样摧毁了无数个家庭。

黑天鹅出没,监管收紧,经济周期变动,熟稔与资本运作的人如今仿佛戴着脚镣跳舞般。

在这时,有人在不断瘦身,希望有朝一日能从沉重的脚镣中解脱出来,但有的人却没有这样的觉悟,沉迷于往年的经验无法自拔。

欠债难还

总资产超10000亿的海航集团,竟还不起15亿的债券。

7月29日晚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清算结束,16海航02债券的持有人,未收到应付本金及利息,16海航02债券已构成违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违约的“16海航02”债券的信用评级高达AAA,系最高的信用评级,令人大跌眼镜。

这次暂且不论,海航本身就巨债压顶,截至2018年末,海航集团资产负债率70.55%。

对于一个造血能力欠佳的大企业来说,过高的债务杠杆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而成了索命绳。

海航的负债率曾一度高达79%,这样的负债率是怎样炼成的?

杠杆时代

1991年,刚成立的四川航空公司满世界找飞机,但又贷不到足够的资金。万县人牟其中偶然听到了苏联解体的事儿,想到了“罐头换飞机”的主意。一边他找到大量经营不善的企业,用订单换账期,要来了大量罐头、暖瓶、棉袄皮衣,另一边与苏联航空工程部人员商谈。

两年时间,牟其中愣是用几百个车皮的轻工品换来了飞机。现金装入牟其中口袋,航空公司有了飞机,滞销的轻工品有了销路,无非是账期略长。就这样,我们迎来了一个杠杆时代。

一个优秀的案例在普通人面前也只是有趣的故事罢了,在企业家眼中却是一条新的财富增长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设了特区,这对于有着生意嗅觉的人来说,简直是特大利好。

 1990 年,陈峰 37 岁,毕业于联邦德国汉莎航空管理学院、在中国民航局和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工作了很多年,在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做副主任。他的回答是:辞了北京的工作,和民航总局的几个同事奔赴海南。

陈峰创立海航具有非凡的故事性与传奇性。

最初,海南政府拨款 1000 万用于机场建设,但对于建立一家航空公司来说,杯水车薪,后来陈峰决定募资, 3 个月里,海航筹集了 2.5 亿人民币,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用这笔钱,租了两架波音客机, 1993 年 5 月实现了海口到北京的首飞,海航的业务也就开始了。

由此可见,海航的高负债并不是后天才有的,而是在它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印在骨子里。

“银行不干了,我们负债率太高了。”

后来还是因为钱的原因,出于无奈,陈峰决定跑去美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十上华尔街说服索罗斯投资海航的故事。

海航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先华曾在采访时说:“海航自诞生之日,便走了一条与国内民航企业完全不一样的路,作为中国第一家非国有的航空公司,海航从一开始就与市场、与资本紧密相连。”

有着远大目标的海航,没有“三大航空”那样的背景,这就注定它必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尽管这条路备受争议,但却是海航最好的选择。

疯狂扩张

 2000 年,到底是被别人收购还是收购别人,这是个问题。国家计划组建三大国有航空集团来对抗国外航空公司,并且支持三大航空公司去收购地方航空。

陈峰说:“如果我们的规模太小,就会被大的航空公司吞并掉。”如果不想被吞并,只能做大自己去吞并别人。很久之后,下属评价陈峰的眼光很独到:“我们比三大航重组大概提前一两年。如果走得晚一些,估计我们就会完全被挤压在海南岛。”

2008年之后,海航迎来了中国商业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先后拿下多个保险、期货和证券牌照,业务也从航空伸向地产、旅游、资本、物流,触角遍及全球,形成了“万马奔腾”之势。海航总资产也从 2015 年的 953 亿美元,暴增至2016 年年底的 1730.95亿美元。

2009年,海航旗下公司尚且不足200家,而到2017年时,已增至454家,可见其并购之疯狂。

2016年是中国资本在国际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年,全年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达438笔,累计资金高达2158亿美元(约合1.47万亿人民币),较2015年大涨148%。

而海航正是当年最大的“金主”。

其中,最为疯狂的2笔超级收购,分别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科技公司英迈(Ingram Micro);以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约25%希尔顿集团股份,成为后者的最大单一股东……

2017年,海航集团并未刹车,仍在全球疯狂买入,包括:

以22.1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245号大楼;

增持德意志银行股份,在5月份持股比例升至9.92%,成为德银最大股东;

以7.75亿美元收购嘉能可石油存储和物流业务51%的股权;

在2016年年中,海航集团的总资产规模仅有5428亿元,2017年底,表内总资产规模达到顶峰——1.2万亿元。一年半的时间里,海航的资产翻了一番。

2017年7月,海航集团以530.35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登上《财富》世界500强,位列170位。比2015年首次上榜时的464位,大幅跃升了近100位。

债务高企

如此疯狂的扩张,海航本身是否有能力消化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的问题。

据包邮区,2016 年前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海航系占据了 3 席。海航累计海外投资高达 450 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从 4 万亿下跌至3 万亿美元的跳水中,海航一家就贡献了 4.5 %。

海航本身是没有那么多现金流,这是肯定的,但能够花这么多钱去买买买,海航估计借了不少的钱,这些自然就形成了债务,而且其中部分还是利率较高的有息负债。

2017年11月,有外媒报道称,海航集团旗下一家子公司新发美元计价债券收益率达到8.875%,债券期限为363天,该收益率水平比其5月份发行的3年期债券高出近三个百分点。以成本较高、期限较短的债务置换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务,被市场解读为海航集团面临流动性压力的迹象。

因担忧海航集团即将有大量债务到期且借贷成本上升,随后评级公司标普下调了海航的信用状况,虽然并非正式的信用评级,但它意味着海航信用水平深陷“垃圾”区间。

这些对海航来说还算不得什么,冰山一角罢了,真正的肉戏在后头。按照海航方面提供的数据,2018年初海航总体债务规模为2500亿元左右。而根据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海航的长期债务达到3828亿元,净债务达到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6.5倍。

从路透社、金融时报、彭博社到华尔街日报....海航基本吸引了全球的财经媒体注意,面对广泛质疑,海航驳斥了外界对于其流动性的担忧,承认年底有一点紧张,因为中国的银行在节省它们能放贷的额度。

海航自身的造血能力能否承担起这些债务,毋庸置疑,当前来看是不现实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继续融资,一个只能是甩卖资产。但这两者单独一种都没有办法有效解决海航的困境,只能双管齐下。

卖卖卖

2018年1月25日,海航承认已将旗下位于悉尼的写字楼One York以2.05亿澳元(约合10.1亿人民币)出售给了美国投资公司黑石集团。

春节前夕,海航将香港前启德机场地块中的其中2幅,作价159亿港元(约合128.8亿元人民币),出售给恒基兆业地产,账面获利18亿港元(约合14.68亿人民币)。

2月16日,海航集团旗下企业海航美洲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以3亿美元出售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的1180 Avenue of Americas,该写字楼的建筑面积超过37000平方米,买家为诺斯伍德投资公司(Northwood Investors)。

同一天,德银股份公布海航所持股份下降至8.8%,这已经是今年2月以来海航对德银的二度减持。在2月上旬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海航所持有的德银股份占比降至9.2%。粗略计算,今年2月的两次减持共可套现约为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亿元)。

海航集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集团已累计出售资产约600亿元人民币,资产金额超过集团上半年未合并报表净资产的10%。

据市界报道,陈峰在媒体采访中透露,海航集团2018年累计处理资产3000亿人民币。

尽管处理了那么多资产,但海航的负债率却上升了。2017年末海航集团总负债为7365亿元,而2018年末,其负债总额为7552亿元,增长了近200亿负债。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的59.78%升至2018年的70.55%,同比增长18%。

负债率上升了,但资产却缩水了,加上业绩不佳,海航渡过难关的动作更为迟缓。如今金融行业并不景气,靠借钱来维持扩张的海航的日子也将越加不好过。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海航集团的资金缺口达到908.51亿元,同年所取得的银行授信额度为7446亿元,自扩张期以来首次下滑。好在,目前未使用的授信额度还有4106亿元人民币。

巨人转身慢,旗下业务庞杂,债务繁多,主营业务想要调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传导至每段细小链条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结语

2018年末,如今海航集团的掌舵人---陈峰曾在采访时,坦言海航的问题元凶是“自身修养不够,欲望太大,速度过快,步伐不稳”。

一个越来越高的债务和杠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短短几年内横跨数行业,跨行能力比苹果牛目标定得比华为大的公司究竟牛逼在哪里?到了这里,笔者似乎不能告知大家一个标准的答案!

但是这一幅图却非常值得玩味,相信你懂得后会会心一笑吧!

从这些大公司现金流对比可以发现,很多所谓的中国的大公司真正的利润大头并不是来源于买卖产品和服务。

他们真正的奥妙在于依靠银行不断扩张,然后通过资产价格的跨周期套利而实现财富的十倍百倍增长,或许这才是中国特色财富故事的奥妙所在!

在海航的故事里没有对错,是有时机的的把握度,如今的海航落得如此困境,很难说没有自己看不准风向的原因。

那些中小投资者,估计大部分被海航折腾得满腹怨气了吧。

至于海航是否还有机会一飞冲天,还得看自己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