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下滑

今年1至5月吉利汽车共销售56.08万辆汽车,同比下跌了12%。特别是今年4、5月份,4月份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0.39万辆,同比下跌了19%,环比减少约17%;5月吉利汽车销量为9.03万辆,同比下跌27%,环比又下跌13%。

事实上,吉利汽车的销售困境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

去年12月单月共出售9.3万辆汽车,同比减少约39%,环比减少约34%。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并未实现2018年度的158万辆销售目标,而且2018年后半年吉利销售也异常艰辛。尤其是12月份,吉利汽车同比销量大跌39%录得近三年首次倒退,销量也创下了16个月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吉利还发布了2019年的销量目标,151万辆的目标甚至还低于2018年定下的158万辆目标。在2018年150.08万辆的成绩基础之上,仅象征性地增加不到1万辆。

1月3日,大摩发布报告调低吉利汽车投资评级,称吉利车型库存过高,由“与大市同步”降至“减持”。

为何吉利销量会突然下滑?

(2019年5月份国内汽车厂商销量排名)

在这份榜单之中,吉利汽车的销量下滑速度在众多车企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五菱。

这证明外部市场对于车企夏凉有着较大的影响,但也没有到决定生死的底部,但吉利的表现却如同断崖式下降,藏在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吉利自身缺乏爆款,虽然车款众多,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也没有足够与其他车企相区别开来的点。不同于BBA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逐年积攒起来的口碑,吉利虽然在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方面都有涉猎吗,但是看起来都并不是特别出色,给人一种大而不精,全而不能的感觉。

虽然有着性价比上的优势,但是在大家的钱都被拿去卖房子或是套在股市里的年代,在客观的性价比都不管用。况且,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性瓶颈,虽然市场依然广阔,但是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幅度。

虽然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仅为韩国的1/4,但2017年我国人均收入约为9400美元,而韩国人均收入则为34000美元,如今全球形势不稳定,即便我国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微乎其微的,尤其是在六个钱包供房子的时候。

所以说,在短时间内,我国的汽车市场不会太大的波动,如进世贸起来的火爆汽车市场可能会迎来一次降温,而这次降温则是检验车企实力的一次好机会,吉利是否能借此机会一举完成自身洗礼,更上一个台阶就不得而知了。

谜之研发

研发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法宝,想要知道一家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研发是不可能绕过的。

2018年财报称,吉利汽车全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人民币(1066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达到12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

如此喜人的数据,财报发出之后,迎接吉利的肯定是股价应声大涨。但吉利的研发费用之谜也开始摆在重重的心头。

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六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的公开讲话中说:“汽车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这几年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在百亿以上,不包括沃尔沃汽车集团,大量在研发、生产工艺上的投入,使得我们的产品品质有了质的飞跃。”。

据网通社,根据吉利汽车从2009-2018年的财报,其中只有费用化研发投入的数据,资本化研发费用的数据只是在2018年的财报中才提到。计算下来,吉利汽车十年累计费用化研发投入总额为23.22亿元,平均每年占营收的比重为0.56%。

为何两者之间的数值差距那么大?杨学良曾多次公开表示:吉利汽车的研发费用主要被吉利控股集团所承担。

真实情况是这样吗?或许只有吉利高层才清楚吧!

那么吉利的研发费用究竟花在哪?又产生了什么功效呢?

国内的汽车行业是落后于国外的,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尽管这些年也有一些车企在加大对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但这不是一日之功,别人花几十年的时间与海量资金堆砌出来的技术优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追赶上。

那国内车企的研发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大部分不会是自主创新研发,而是对标式。任何产品的创新需要面临市场,质量控制,周期管控等等相当大的压力。就比如苹果当时的指纹,他先是收购了一家成熟的指纹公司,然后进行适配,兼容。

在当时所有的手机厂商里,只有苹果有能力去做这件事。首先第一就是粉丝肯买单,就算不行也就不到一万的损失。所以后来所谓的安卓手机花里胡哨的指纹解锁方式,创新说到底都是对标苹果的做法,而对标比立标要容易很多。

很不巧的是,吉利在汽车行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而且十几万对于任何一个吉利的潜在消费者都不是肯损失的数目。

事实上哪有那么容易,沃尔沃虽然不是BBA那样的最顶端的车企,但也不会差很多,其技术积累哪有那么容易被吃透,况且,尽管收购了沃尔沃,但是其在吉利体系内相对独立,技术转让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技术好学,标准难定,沃尔沃的技术标准有那么好对标吗?配套的人员设施是否齐全呢?这都是问题。

如今领克就非常不错,相对于吉利其他的车型来说,至少在这方面,沃尔沃与吉利的合作非常成功。

升维之战

时至今日,吉利早已是民族车企的代表,和大多数国产车企一样,再没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情况之下,吉利早早便瞄准了中低端市场,以“要造中国人都买得起的汽车”为口号,凭借着不俗的质量,超高性价比从一众海内外汽车之中杀出重围,牢牢地把控制中低端市场,并且将“中国最便宜的汽车”这一标签与自己挂钩。

这帮助吉利完成了从九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国人眼中,便宜就等于和质量差是挂钩的,前些年相关的金句频出,诸如“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在中低端市场,各类汽车厂商都将目光瞄准于此。中低端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几乎没有设么门槛,在差异化与创新方面鲜有,最常见的销售方式不是突出亮点,而是打价格战。从国产汽车来看,比亚迪、荣威、江淮、奇瑞、众泰、长安、长城等等汽车厂商全部把目光集中在这里,大家几乎都在拼价格战。

不光是大众、现代、丰田、本田都凭借自己的品牌优势下沉到低端市场抢生意,打造全价格体系产品链和市场份额,就连以往瞧不上国内低端市场的宝马奔驰,就有几款二十万左右,甚至十来万的车,面对这样的情况,其他国产车也只有打价格战。

价格战之下,一片风声鹤唳,众多汽车没有利润可言,想要长久生存下去,逆向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完成升维之战与品牌优化是吉利的当务之急。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全世界仅次于BBA(奔驰、宝马、奥迪)的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一举拿下了包括其制造工厂、生产平台、知识产权、研发体系、零部件供应链以及全球销售网络,不仅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蛇吞象的代表,更仅用收购就实现了吉利汽车帝国的国际化。

此后,吉利控股马来西亚民族品牌宝腾、英国莲花汽车、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成为戴姆勒集团(奔驰母公司)的最大股东,通过资本收购成为了中国拥有著名国际品牌最多的民营汽车企业。

根据吉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领克01」车型及「领克03」车型的销量分别为1503部及4282部,对比与其他汽车品牌同价位汽车的销量,领克明显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再者,沃尔沃再被收购之前,其风格也不是以技术、性能、品牌影响力著称,而是凭借同阶无敌的安全性和均衡性著称,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一款车不会是年轻人的钟爱,更加适合中年人。和沃尔沃合作打造的领克在宣传上会突出什么呢?安全性吗?

而且均衡的另一个代名词是平庸,尽管沃尔沃坐在世界第四的位置上,但是服气的人有有多少呢?就想足坛世界前二永远不变,第三总是风水轮流转。

如今的吉利在中端市场上表现不力,低端市场低迷,亿沃尔沃为核心的高端市场不温不火,很难说吉利会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有较好的表现。

结语

据港交所股权披露,4月16日-4月17日,包括公司董事会主席兼实际控制人李书福、大股东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在内,吉利汽车重要股东累计减持约2亿股,总价值约34.96亿港元。其中,李书福和浙江吉利减持股数和总价值均分别为8522万股、14.51亿港元。

为何在吉利表现不力之时,众多高管还会选择减持,难道是对自己企业没有信心,还是其他,怕这些回答。

凭心而论,吉利在国产车企之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也是最能有突破性表现的,尽管当前遭遇低迷,但是还是相信吉利能够缓过来。

不仅造老百姓买的起的车,更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