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总会接到一些家有考生的亲朋电话,咨询高考志愿的填写,问题集中在——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选哪个专业、进哪个行业更有“钱途”?专业选择是不是“一选定终身”?中途有没有换专业的可能?

这些事关考生前途的问题,亲戚朋友能来问我,是有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在的,咱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查资料、整心得。以下,是所有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专业选择并非“一选定终身”

高考志愿的填报,对于考生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非常重要,但还不至于“一选定终身”。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考生如果对自己的大学专业不满意,至少有五个时间点可以进行专业转换:

1、入学分班阶段:非专业实验班。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大学纷纷启动非专业实验班计划,旨在大学初期(大一大二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在高年级阶段,原则上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如北大的“元培实验班”(现已经升级为“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跨院系试验班”等。当然,此类实验班一般在志愿阶段和入学后进行选拔,由于特殊的待遇,实验班的竞争往往也非常激烈,对于高考分数的要求较高,考得好的同学可以考虑搏一把。

2、大一和大二阶段:专业调换。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大一和大二阶段往往以通识教育为主,课程大都偏基础课,各个专业的差异性不大。部分大学对于在前两个学年品学兼优的学生,会给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如果希望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入学前可以和招生老师确认相关政策(因学校而异,网上一般也会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入学后,好好学习,争取获得较好的年级排名。

3、高年级阶段:选修第二学位。如果前两个阶段没有实现专业的调转,也不必太担心。相当多的大学在高年级阶段都提供了选修其他专业第二学位的机会。在保证本专业课程都通过的前提下,择机选修其他专业第二学位,也是实现专业调换的不错方式。同样,如果希望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务必确认相关政策(因学校而异,有些学校提供第二学位选修机会,并发学位证;有些学校仅提供选修机会但不会发学位证;也有学校不提供相关机会),另一方面,好好学习,因为同时学好两个专业的课程,并不是什么易事。

4、考研阶段:跨专业考研。如果错过了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机会,也不用太着急,考研也是一个不错的转专业机会。如果基础一般,可以考虑在本校内跨专业考研,基础不错的话,可以考虑往专业排名更加靠前的学校努力一把。跨专业考研不大存在政策的问题,难度因人而异,打好基础,尽早准备,方能有备无患。在这个过程中,向有成功经验的大神请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就业阶段:进入基础行业。有一些基础行业,对于专业要求不高,可以作为转专业的跳板。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岗,往往喜欢招收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虽然比较辛苦,却是非财务专业学生转入财务行业的不错机会。当然入职只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精进(如考取注册会计师),才能实现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是个人职业规划中转换专业的五次机会。对于这五次机会,除了需要把握好相关的“转专业”政策之外,还需要个人付出成倍的努力,毕竟,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转专业的三点注意事项

当然,在考虑转专业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多看少动,避免频繁变动。无论当初如何选择,人对于自己的专业难免会进入一个疲惫期,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一种想“换专业”的冲动。实际上,换专业是一件非常耗人的事情,而且新换的专业也不一定理想。所以,笔者建议多看少动,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和业内人士请教,有机会去蹭一下相关专业的课程,看看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在一切都考虑成熟以后,再做决定。

2、一旦决定,尽早切换。一旦考虑成熟,下定决心换专业以后,建议尽早规划,及早行动。因为人的能力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的,越到后面,切换成本越高。如大一大二阶段,因为是通识教育,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差不多,此时,完成专业转换是比较自然的。通过修第二学位的方法,则需要同时学好两个不同专业的专业课(不能挂科,影响毕业),压力会非常大,但至少没有准入门槛。而“考研换专业法”更难,考研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门槛。故一旦决定,尽早切换。

3、重视高考志愿的填报。我很担心大家看到前面的问题,觉得反正后面能换专业,所以高考志愿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其实不然,考虑到后面的专业切换成本,以及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不是每所学校都支持以上政策的),在高考填志愿阶段选择好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专业切换永远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学校与专业,哪个更重要?

就高考填志愿来讲,相比高分学霸的从容淡定,考分中等的同学往往面临着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两难抉择。

如果选择一个好学校,则心仪的专业无法保证,而要确保上心仪的专业,则意味着在学校选择方面需要妥协。

那么,选学校与选专业,哪一个更重要呢?

这里,笔者提供一个思考:在不考虑其他特殊因素的情况下,学校比专业更重要,理由如下:

1、换专业相对容易,换学校难。前面已经说了,虽然存在一定的壁垒,大学阶段还是有多次换专业的机会,而换学校很难。考研算一次不错的换学校的机会,但也是千军万马踏独木桥。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达到历史新高的290万,录取率仅25%,好学校的竞争则更加激烈。

2、好学校意味着更好的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且不限于更加优秀的师资、丰富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国际交流机会、就业推荐机会、校友人脉资源,等等。

3、好学校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好资源,自然也带来了更高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当你的同学还在为找工作或者考研努力的时候,好学校的同学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保研)或者准备出国深造了。

下图是清华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去向分布,可以发现,3025名本科毕业生中,26.3% 出国深造,52% 在国内深造,而选择就业的仅619人,占20.5%。这里并不是说,出国深造的同学就一定比就业的同学优秀,但是对于好学校的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上只是笔者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的一个思考。实际情况中,应该如何选择,还需要结合考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职业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判断。一个家庭困难、急需毕业找个好工作养家糊口的孩子,和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选择肯定是不一样的。

哪个行业更有“钱途”?

在谈理想、谈人生的志愿填报阶段,谈“钱途”似乎特别俗,但是,无法否认,薪酬确实是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因为薪酬数据的敏感性,市场上的公开信息有限。在此,我们通过对A股2745家上市公司(剔除了部分数据披露不完全或者问题公司)进行统计,发现2018年A股人均薪酬排前10的行业如下:

当然以上数据受限于样本规模(A股上市公司),存在一定偏差,仅供参考。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

1、更多优质企业和行业。因为数据披露的问题,很多优质的非上市公司(华为、大疆)和海外上市公司(阿里、腾讯)等并不在此次薪酬统计的范围内。这些行业的薪酬竞争力不能被忽视。另外,很多企事业单位和专业人群(医生、会计师、律师、军警)的薪酬也不在以上统计范围内。

2、对于行业发展的预测。毕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经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到那时,行业发展到底如何,是需要一定预判的。如随着5G牌照的下发,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可能迎来强劲增长。

3、工作辛苦程度。薪酬只是一个方面,行业的辛苦程度如何,是996还是955?这些其实也会影响到今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薪酬因素的考量,很“俗”但也很现实。实际填写志愿阶段,当然还要结合考生的理想、志愿、人生规划综合决定。

填志愿的三点小建议

前面废话了那么多,到底如何填志愿呢?这个,还真的答不上来!

因为太多因素影响到这个决策,包括高考分数和排名、个人的兴趣爱好、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家庭状况,等等。

写一点点小建议吧:

1、早定规划,从容选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如果可以的话,不妨给自己定一些大大小小的目标(不是说一定要“赚一个亿”那种哈)。有目标的话,选择会清晰很多。

比如,如果确定本科毕业以后,想继续深造的话,其实可以考虑另辟蹊径,选择数学专业(看起来很冷门的一个专业,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可以顺势挑一个好学校)。扎实的数学功底是深造的基础,如果后面想从文,在研究生阶段可以考虑经济金融专业(拿诺贝尔奖的那些经济学家都是数学家),如果希望往理工科发展,在研究生阶段可以考虑计算机专业,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高科技,无论是大数据挖掘,还是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数学算法问题。

当然如果不考虑深造,就想毕业后找份不错的工作,选一个实用的专业就好。所以,早定规划,按部就班,心中不慌。

另外,在规划过程中,最好能多跟身边的老师、朋友、有经验的人交流,听听他们的见解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情况,综合判断。

2、做自己,不后悔。按一个人的寿命100岁,1年365天计算,人生在世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多天,所以,如果没想法,则如第一条所述,尽早规划,从容选择;如果已经确立了目标和想法,就努力去做,人生太短,只争朝夕。到六十岁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执着和努力而骄傲,能够不后悔就很不错了。

3、去那些高成长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萌芽、高速增长、成熟、衰落。在高速增长阶段,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都会向行业集中,对于个人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机会。

例如,十年前,一个本科毕业生选择去了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就业,一个本科毕业生去了钢铁企业就业,如果都坚持到了今天,境遇肯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也是拜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增长所赐。所以,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兴趣方向内,选一个有高增长潜力的行业,那是再好不过了。

综上所述,具体的志愿填报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多向身边有经验、有见解的师长请教,早定规划,努力做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肯定是没问题的。

“一切皆投资”

写到这里,笔者的记忆回到多年前的一节投资课上。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切皆投资”的论断,并解释说——考虑到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稀缺性,人生不过是一系列的投资决策。彼时,还很青涩的我们,颇为震撼。

回过头来想想,还真是这样:

高考填自愿,你是决定把未来的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投给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或是还是那个学校的那个专业。

毕业找工作,你投资的是你的工作时间,去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职业发展。

恋爱与结婚,你投资的是你的后半生,跟哪个人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同舟共济。

所以,千言万语,填志愿也挺简单的,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给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就对了,加油!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